11月5日,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开幕。364家日本企业参展,日本企业的1913种展品中,有近600种是第一次在中国市场上亮相。进博会不仅为日本企业提供了展示产品的平台,还为日本企业提供了了解中国市场发展趋势和中国企业合作意向的机遇。
中国经济开放程度不断加深,贸易政策也从“促出口”转向“促进口”,中日经贸合作的形式和内容愈发丰富。进博会上释放的政策信号,让日企可以更好了解中国进口政策的转变,进而适应新的贸易形势。中国对外开放已从商品和要素的流动型开放转变为制度型开放,通过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中国的一般制造业已实现全面开放,医疗、金融、养老、电信等服务业开放速度也在加快,日本企业在中国市场上有了更大发展空间。
日本企业最为关心的是即将从明年1月起实行的《外商投资法》,这部法案实施后,日本企业在中国的投资将得到更加完善的法律保护,投资和经营环境将进一步优化。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进博会上发表讲话,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中国开放的格局也将日益完善。他释放了中国经济开放既定方向不会改变的明确信号,介绍了首届进博会以来中国开放政策落实情况,回应了此前批评中国“承诺疲劳”的声音,也能打消很多企业家的顾虑,让日本企业对投资中国有更强的信心。
中国正在经历制造业转型升级,日本制造业也需要紧跟“第四次工业革命”步伐,中国扩大制造业开放,给中日企业合作创造了广阔空间。中国制造业产能优势突出,但在传统生产模式下,生产率提升已近极限,要获得进一步发展,除了要利用“工业互联网”建立更高效的供应和生产网络,还需借助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突破生产率增长瓶颈。
日本企业在新能源、新材料、机器人等领域拥有很强的技术实力,与中国企业合作共同推进产业转型是两国企业合作的一个重点,本届进博会上有很多日本制造业企业展示了他们的新产品。比如素有“玻璃大王”之称的AGC集团展示了一款能让电动汽车每天多行驶20公里的节能玻璃;办公设备和光学机器制造商理光集团开设了四个展区,分别展示精准医疗领域中最先进的生物3D打印技术、应用于人们衣食住行的印刷技术、实现高效率生产的解决方案、为大规模太阳能发电厂提供巡检服务的无人机和利用小规模水流产生能源的微型水力发电机等环保产品。这些展示可以促进中日企业相互了解,中国企业可以获取急需的新技术,日本企业的产品也能更快进入中国市场。
日本“高端制造业”可以在中国找到机会,日用消费品制造企业,甚至是一些“夕阳产业”,也能通过将更多产品销往中国而焕发生机。纺织业曾是日本的出口主力,但随着新兴市场国家纺织企业迅速发展,日本纺织业遭遇了极大的竞争压力,日本国内市场上,进口袜子的占有率已从1988年的8.8%增长到了83.8%。日本纺织业急需打开海外市场,很多企业也都把进博会视为向中国消费者推介产品的良机。主要生产袜子的三笠公司今年无法参展,为了不错过这次机会,和一家中国企业签订了代理协议,由中国企业在展会上代为展示三笠的产品。
近年来,中国消费者对高品质食品的需求大增,给日本农业和食品加工业带来商机。今年1月至7月,日本出口至中国的农林水产品和食品达856亿日元,同比增长12.8%。进博会帮助日本食品生产商和经销商打开了中国市场,山口县的井上商店在去年参展时与中国企业接洽,他们的产品被引进到中国百货商店,今年井上商店计划在中国首推“辣味明太子海苔”,以及具有高附加值的“鲍鱼粥”。今年日本仍是进博会上农产品和食品展区的“霸主”,有743种食品和农产品参展,包括米酒、梅酒、酱油以及北海道生产的太刀鱼、牡蛎、螃蟹等海鲜。
中国的服务业开放正在加速,日本服务业虽然整体竞争力有限,但养老相关产业却有较强实力。日本养老产品赢得越来越多中国消费者的青睐,一些日本企业也在进博会上看到了中国养老市场的空间,比如松下在参加首届展会后决定,中国市场的开发、生产到销售全部在中国决策,这是松下第一次把经营决策权从日本转到海外。本届展会期间,松下在展馆北厅新设“展示发布平台”召开“战略发布会”,还介绍了“健康空间”“养老空间”等养老服务产品。松下中国东北亚公司总裁CEO本间哲朗表示,松下在中国将围绕健康、养老提供生活解决方案,计划2021年营收比2019年增长40%。
中日企业的合作不仅限于在中国市场和日本市场,“第三方市场合作”也是一项重要内容。进博会不止是方便企业采购和促进产业合作的平台,还能帮助各国企业增进相互了解,发掘“第三方市场合作”机遇。本届进博会有来自150多个国家的3000多家企业参加,规模超过上届,展会还为“最不发达国家”提供了免费展位、免费运输展品等优惠。展会规模和覆盖范围扩大,中日企业可以接触到更多的第三方市场企业,第三方市场也能通过对话和展示产品让中日企业更直观了解他们的需求和优势,这些都有助于企业合作战略的制定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