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记者宫晓菲北京报道】他研究中国作曲家聂耳20年,期间往返中国88次、走遍了聂耳曾经生活过的昆明、玉溪、上海、北京等地、搜集了与聂耳有关一切文献、影音资料甚至是聂耳溺亡处当天的水文信息、与中国国内几乎所有与聂耳有关的机构、聂家后人亲友及研究专家建立了联系……这位聂耳研究专家就是现年75岁的日本教授冈崎雄儿。2015年,冈崎教授的《歌で革命に挑んで男 中国国歌作曲者•聂耳と日本》在日本面市,如今这本书的中译本《不愿做奴隶的人——聂耳传》在北京出版发行。9月24日,记者在北京钟书阁书店专访了冈崎雄儿教授,听他讲述他与聂耳、与中国的奇妙缘分。
奇妙的“聂耳情愫”
满头白发、身材笔挺、中文流畅、举止儒雅,尽管年过7旬,冈崎雄儿依然走在寻找聂耳的旅途上,这条路他已经走了20年,依旧步伐坚定、步履不停。冈崎雄儿对记者说,“今年时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同时也是《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国国歌的70年,我四年前的著作《不愿做奴隶的人——聂耳传》在今年被译成中文很具有纪念意义。”
“为什么要研究聂耳?”面对记者提出的问题,冈崎雄儿给了一个十分耿直的回答:“因为聂耳遇难的地点就在我家附近啊。”1935年7月17日,年仅23岁的聂耳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日本神奈川县藤泽市鹄沼海岸,1个多月前,由他谱曲、田汉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才刚刚作为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传遍中国各地,无疑,聂耳日本意外溺亡的消息传回中国掀起了巨大的波澜,聂耳之死也流传出多个版本。其中一个版本就是“谋杀说”,这激起了冈崎的好奇。冈崎雄儿对本报记者说:“我出生在鹄沼海岸附近,那里有许多日本人纪念聂耳。1954年,当地民众自发募捐筹措资金,将海滩一角围起建起一座聂耳纪念碑。每年7月17日聂耳的忌日这天,藤泽市民众都在纪念碑前演奏《义勇军进行曲》,默哀并献花。每当我看到它,就觉得这是对聂耳的尊重,从那时开始,这个名字里有‘四个耳朵’的人在我心中留下了痕迹。”
事实上,冈崎雄儿的一生始终与聂耳这位中国音乐家联系在一起。
1944年,冈崎雄儿出生于日本神奈川,他的父亲冈崎俊夫是日本著名的中国现代文学翻译家,曾翻译出版过丁玲、郭沫若、郁达夫、李广田、巴金、赵树理等中国文学家的作品。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冈崎俊夫与挚友竹内好、武田泰淳创立了日本“中国文学研究会”, 在20世纪日本中国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冈崎雄儿介绍,在聂耳去世后不久,他的父亲开始在聂耳生前留学的学校里任教,“冥冥之中似乎有着某种巧合,令我唏嘘不已。”
受父亲的影响,冈崎雄儿对中国一直有着奇妙的情愫。1965年8月,他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参加了首次中日青年大交流活动。从早稻田大学毕业后,冈崎雄儿选择一份与中日经贸有关的工作。1995年,冈崎雄儿随着经济团体访华,期间去了北京还到访了昆明。在昆明期间,他参观了聂耳墓,自此正式开启了长达20余年的聂耳研究工作。
用20年重走聂耳人生路
回到日本后,冈崎参加的那个日中经贸团体就解散了,但冈崎对聂耳的好奇与日俱增。“聂耳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于是我开始查找有关聂耳的相关资料。我了解到他是一位非常优秀的革命家以及作曲家,他和田汉被誉为‘黄金搭档’,共同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杰作。因为受到国民党的迫害,他东渡日本在一所语言学校学习日语,也就是在这期间,聂耳写下了《义勇军进行曲》并将它寄回了中国,随着电影《风云儿女》的上映,它迅速风靡中国。”
不料,在《风云儿女》上映一个多月后,聂耳却在日本游泳时意外溺亡了。“我找到了1935年7月18日出版的《东京朝日新闻》朝刊,上面只有一则小小的短讯,因此没有引起日本公众的注意。但在当时的中国,聂耳早已家喻户晓。因此,讣告迅速传至上海,当地报纸杂志纷纷悼念这位早逝的青年作曲家。聂耳逝世一个月后,上海举行了盛大的追悼会。除了聂耳的亲友,还有许多工人、普通民众参加,据说那些无法入场的中国民众含着泪水聚集在追悼会场的四周。可见中国民众是如何热爱聂耳,如何痛惜他的早逝。”
然而,在一次闲聊中,有个中国人对他说:“有传言说,中国国歌的作曲者听说是被日本人杀害的。”冈崎雄儿当场愣在了那里:“我对这个结论表示很不安,聂耳真的是被日本人杀死的吗?我决定开始寻找聂耳的死亡之谜。”也由此,冈崎走上了寻找聂耳之旅。
1995年后,冈崎改行当教师,“几乎每年都利用假期时间前往中国”,沿着聂耳的人生轨迹搜集着与这位中国作曲家有关的点滴小事,冈崎先后去了昆明、玉溪、上海、北京,甚至连聂耳短暂演出过的地方也不放过,他还辗转北京的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甚至深入云南省图书馆去查找资料,搜集了大量史料,也结识了不少中国友人。
当记者问到完成这本书是否困难时,冈崎先生笑着说:“当然难了,首先遇到的障碍就是语言问题”。冈崎会说些中文,但面对卷帙浩繁的中文资料还是力不从心, “这里感谢中国友人的帮助,他们尽心尽力地帮我搜集检索资料。”据冈崎介绍,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编辑新旧两版《聂耳全集》的向延生经常与他邮件往来、两人多次见面研究“真实的聂耳”;聂耳侄女聂丽华女士的儿子曹京沧先生(聂耳国际文化促进会执行会长)、天津作家谷应、玉溪的聂耳研究学者崎松均为他提供了许多著述及资料……“太多了,在这里一一表示感谢。”
2012年,聂耳诞辰100周年,“我的资料搜集工作也大致完成,执笔写作条件完备,又过了3年,《不愿做奴隶的人——聂耳传》在日本付梓,今年,它的中文版也在中国发行了。我也受到邀请,在今年里多次访问中国,粗略算来,这也是我的第88次中国行。”冈崎说着难掩喜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