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0日,曾任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展览部主任、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的古籍馆研究馆员林世田向记者详尽分享了自己2018年所经历的细川护熙捐赠汉籍的来龙去脉。本报特约记者李鸣鸣摄
【本报特约记者赵晓静报道】202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千帆过尽,中日关系几经跌宕;一衣带水,终不断邻邦友好情长。50年来,中日两国的发展与交流对亚洲和平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惠及两国国民,而且人文交流始终是两国关系强韧纽带。而且,在1979年3月14日,北京和东京结为友好城市,日本东京也成为了北京缔结的第一个国际友好城市。
永青文库是位于东京文京区早稻田大学附近的美术馆。这处建筑曾用作细川家族的家政所(事务所)。存有包括日本国宝8件、重要文化遗产34件等约6,000件美术工艺品,以及88,000份历史资料。日前,曾任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展览部主任、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的古籍馆研究馆员林世田向记者详尽分享了自己2018年所经历的细川护熙捐赠汉籍的来龙去脉,为我们再现了一幕幕中日友好交流的场景。
2018年7月5日,日本永青文库捐赠的汉籍吸引参观者前来欣赏。本报特约记者李鸣鸣摄
以书为媒链接中日文化交流的纽带
细川护熙是战国名将细川忠兴之后,熊本藩肥后细川家第18代当主。1993年,他时任日本第79任首相,并在日本投降纪念日对殖民侵略表示了深刻反省和由衷歉意,因此他成为了日本战败投降后首个公开为侵略战争罪行道歉的日本首相。受家族文化熏陶,细川护熙自幼研习中华传统文化,并在书法、绘画等多个领域颇有造诣。他自上任起,就一直致力于中日友好事业的发展,2018年6月,卸任首相之职的细川护熙以永青文库理事长的身份向中国国家图书馆捐赠其家族收藏的汉籍4175册。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林世田认为,书籍一直以来都是沟通人类心灵的重要渠道,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纽带。从秦朝时的“徐福东渡”再到隋唐时期的“鉴真东渡”,都不仅仅是人口的流动,更是文明的碰撞,而书籍就作为主要的载体传递着中日文化。
他回忆,虽然正式捐赠汉籍是在2018年的6月份,但是细川护熙在2017年底就提出了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之际捐赠汉籍的想法。至今,林世田还清晰记得,在2017年12月18号,国家图书馆接到了永青文库此次捐赠汉籍的目录。
“接到这个目录我们非常激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和古籍馆分别对这个书目进行了调研,我们古保办负责查看这批书在国图的陈仓情况,并和全国古籍普查目录进行比对,确定了很多国内没有的书籍,此外我们还需要去实地考察,去看这批古籍的版本、品相、文物价值等等,所以古籍的捐收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林世田细细道来。
2018年2月7日,他们正式形成5人代表团前往日本永青文库查看古籍。在林世田一行人到达永青文库时,80岁高龄的细川护熙老先生已经在此静候多时,此次捐赠的汉籍被规规矩矩的按照编号放置在各式箱子中。
林世田表示,在日本接受古籍时,留给他的不仅仅是激动还有很多感动与触动。他既感慨于中日友好情谊,又感动于细川护熙古道热肠。“整个过程,细川护熙不仅事必躬亲,而且完全尊重我们的意见。年事已高的细川护熙先生能够如此殷切热诚的和我们完成捐书的对接,令我深受感动。”
2018年7月5日,参观者走进大厅欣赏《书卷为媒友谊长青——日本永青文库捐赠汉籍入藏中国国家图书馆展》。本报特约记者李鸣鸣摄
汉籍展览彰显中日友谊长青
在同年六月,林世田便开始着手筹办“以书为媒,友谊长青”的汉籍展览,他说,“细川护熙先生都没有想到中国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一展览的筹备,他为我们的‘中国速度’感到吃惊。”
不仅时间惊人,在展陈设计上也特别走心。“我们当时携手杜泽逊等一众专家共同设计展览,整个展览的设计,既满足了细川护熙先生对于展览配色的要求,同时还将‘德不孤,必有邻’这种文化内涵融入到此次展览之中。”他说。
“不同于一般文献,古籍也是文物,特别珍贵。因此必须通过影印出版、善本再造和数字化,使古籍化身千百,才能解决保护和使用之间的矛盾。”林世田还提到,在接收到古籍后,国家图书馆还同步展开了数字化处理,希望能够将这批中华民族典籍很好的保存和利用。
时至2022,回首2018。细川护熙先生捐赠汉籍的这一举动无疑推动了中日文化友好交流进一步发展。中日两国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两国的文化交往始终未曾间断。文献典籍,作为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更是为两国人民架起了友谊的桥梁,是两国人民深情厚谊的坚实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