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3日因衰老高龄去世,享年88岁。大江健三郎是继川端康成后,日本第二位摘得文学奖桂冠的作家,他以健笔反思战争,书写内心体验,瑞典文学院认为其作品“通过诗意的想像力”,“开辟了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文学的新道路”。大江健三郎长年反战反核,维护和平宪法,被誉为日本社会的良心。
香港《大公报》报道,日本出版社讲谈社公布,大江健三郎本月3日凌晨,因衰老与世长辞,葬礼不对外公开,但举办追思会。
大江健三郎在1953年出生于日本爱媛县偏远的大濑村,父母热爱文学,他中学开始已经热爱写作,经常投书报章。他在就读于东京大学期间已在文坛崭露头角,大学期间专攻法文的同时,也受到了1950年代法国作家萨特、卡缪等人的薰陶,存在主义对他形成了影响。1958年,年仅23岁的他,便凭借《饲育》一书,摘得日本文坛最高荣誉之一的芥川奖,被视为战后文坛新秀。
大江健三郎童年正值二战,他曾回忆自己每天都会在学校被问及是否愿意为天皇而死,而到了晚上,还会因为自己不愿为天皇而死感到羞愧。这些战时的记忆和经历,令大江健三郎的作品中不断出现对战争的反思,还有对天皇制的批判,面对日本政客试图删改历史时,他更是直言不讳地批判。这些观点虽令他在日本备受争议,更成为日本右翼的眼中钉,一度与三岛由纪夫论战,但仍无阻他在国内外赢得声誉。
上世纪60年代,大江健三郎儿子大江光出生,但天生脑残障,为了给孩子治病,大江健三郎备受煎熬,一度考虑轻生,这种经历不仅成为他创作的转折点,也为作品中人文主义关怀埋下种子。在小说《个人的体验》等作品中,他以自己与残障儿子的经历为蓝本,彻底地描写了内心煎熬,不过主人公选择战胜灰暗煎熬,成为他最震撼人心的作品之一。
(图/日本共同社报道截图)
反战斗士拒领天皇授予勋章
1994年,大江健三郎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继川端康成后,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瑞典皇家文学院当时评语:“大江以充满诗意的力道创造一个想像世界,并糅合了生活与神话,描绘出今日充满挫败的人类处境”。大江健三郎在获奖演说中提到,“如果可能,将以自己的羸弱之身,在20世纪,于钝痛中,接受那些在科学技术与交通的畸形发展中积累的、被害者们的苦难。”
摘得诺贝尔奖后,一生反思天皇制的大江健三郎拒绝接受日本天皇亲自颁发的文化勋章,他表示,“我不承认任何高于民主的权威和价值。”在发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时,大江健三郎将南京大屠杀列为“20世纪人类三大人道主义灾难之一”,敦促日本承认历史罪过。
致力反核被誉“日本的良心”
长子出生后不久,大江健三郎访问了广岛原爆遗址。这一见闻冲击,对历经过战争的大江健三郎的写作,起到了关键的影响,他为此著有《广岛札记》。往后他的创作、对公共议题的声援和参与,多数也都和核议题有关系。2011年福岛核灾后,大江健三郎积极投身反核运动中,发起“再见核电厂千万人连署”的活动。大江健三郎表示,这是他一生最后的工作,他要“为反核电写到最后一口气”。屡次出席大型反核集会的大江健三郎被誉为“日本社会的良心”。
2015年日本战败70年,当时80岁的大江健三郎在接受NHK专访时,反复重申捍卫日本和平宪法第九条的立场、维护世界和平的愿望。
喜爱鲁迅 与莫言为莫逆之交
大江健三郎生前曾6次访华,尤其喜爱中国作家鲁迅,称自己“一生都在思考鲁迅”。他与另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家莫言是好友。
据报道,1960年,25岁的大江健三郎作为日本文学代表团中最年轻的作家首次访华时,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也见到了中国社科院首任院长郭沫若以及巴金、老舍、茅盾和赵树理等著名作家。
2006年,大江健三郎在北京大学附中发表演讲时,透露自己的母亲爱读鲁迅,耳濡目染之下从小就读鲁迅作品,最爱的作品是《故乡》。据悉,大江健三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他的母亲当着所有嘉宾说:他比鲁迅可差远了。大江健三郎在演讲说,“我这一生都在思考鲁迅,换言之,在我思考文学的时候我总是会想到鲁迅”。据大江健三郎中文作品译者许金龙透露,大江在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水死》无法继续完成的时候,在2009年前往北京参观鲁迅故居,希望从中汲取力量,更在鲁迅像附近泪流满面。
大江健三郎与莫言结成莫逆之交。2002年中国农历春节,大江健三郎还到莫言在山东的老家过年,在除夕夜与莫言的家人晚上一起吃饺子。莫言曾对其称赞道:“大江先生有一颗像鲁迅那样嫉恶如仇的灵魂。”
大江健三郎与莫言结成莫逆之交,形容自己与莫言同样是来自乡村,对于乡土生活有感受。2002年中国农历春节,大江健三郎还到莫言在山东的老家过年,在除夕夜与莫言的家人晚上一起吃饺子,这段经历还被日本电视台拍成了纪录片。莫言曾对其称赞道:“大江先生有一个像鲁迅那样嫉恶如仇的灵魂。”大江健三郎曾评价莫言:“如果在世界上给短篇小说排出前五名的话,莫言的(作品)应该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