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部漫画学术刊物聚焦丰子恺和他的日本情结
时间:1709521468511 来源:东方新报原创
作者:言果

丰子恺的漫画作品既贴近现实又充满生活情趣,伴随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近日,中国首部漫画学术刊物《漫画研究》创刊发行,第一卷以“丰子恺艺术研究”为主题,通过10余篇中外学术论文及多角度观察,让读者重新认识这位与日本渊源颇深的中国现代漫画鼻祖。

2023年8月5日,“乘物以游心——丰子恺的漫画人间”特展在位于南昌的江西省博物馆开展。本次展览展出丰子恺的两册著名画集《护生画集》与《敝帚自珍》。图为一位家长带著孩子在观看用动画还原的“儿童散学放纸鸢”场景。(图/中新社)

丰子恺成为首期《漫画研究》主角

近日,由北京漫画学会主办的中国首部漫画学术刊物《漫画研究》刊发。该期刊以推动漫画学术研究、促进漫画文化交流、探索漫画艺术创新以及普及教育为宗旨,致力于漫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漫画曾有过高光时刻,涌现出大量优秀作品,但有关期刊书籍仅限于漫画作品本身,未涉及学术研究,随着漫画这一大众艺术在中国不断发展,需要有理论基础作为支撑,该领域研究者也渴望一个可以‘论剑’的平台,与此同时,漫画学术研究有利于高校开展漫画教育工作。”《漫画研究》总主编、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日语漫画文创专业教授陶冶向《东方新报》如是介绍《漫画研究》创刊的初衷。

据了解,北京漫画学会成立于2021年,是北京首家以漫画研究、教育、国际交流与传播为使命的非营利社会团体,陶冶正是首任会长。

首期《漫画研究》以“丰子恺艺术研究”为专题,围绕丰子恺诸多艺术领域成就展开,介绍其儿童群像创作和形式多样的审美教育,勾勒其艺术风格与实用美术思想。从漫画的近代化、本土化创作,书法艺术的特征,传统文人画的师承和外来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与探究,资料翔实、论述有据,为读者们提供了当今学术界关于丰子恺研究的最新丰富成果。

“在中国,说起漫画,丰子恺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陶冶表示,2023年是“中国现代漫画之父”丰子恺诞辰125周年,当时正在筹备中的《漫画研究》将丰子恺作为创刊号的主角。经历一年论文征集、双盲审等流程,最终收录15篇论文。

据悉,文章作者既有北京漫画学会及各高校、漫画团体从事漫画创作、研究、教学的有关中外专家,也有高校学子。论文摘要以中、英、日三种语言文字呈现,为中外漫画研究交流搭建学术平台。

中国首部漫画学术刊物《漫画研究》封面。(受访者供图)

丰子恺“邂逅”竹久梦二

丰子恺师从李叔同。在学校里,他跟随老师学绘画、音乐以及日文等。1921年,丰子恺赴日游学。十个月的游学经历,对他以后的艺术之路有着深刻影响。因此,首期《漫画研究》中提及了丰子恺的日本情结和他汲取的日本元素。

提及丰子恺漫画风格的形成,首先想到的便是日本画家竹久梦二。虽然他们二人没有见过面,但竹久梦二寥寥数笔的简约画,对年轻的丰子恺产生了巨大影响。

丰子恺曾到日本留学学习绘画,接受过西方的素描写实技法训练。当时,由于经费不足,负担不起学费,转为游学的丰子恺经常跑书店、看展览、看歌剧、听音乐会、泡图书馆,进一步了解日本的文化艺术。一次逛书店时,丰子恺偶然发现了竹久梦二的画集《梦二画集·春之卷》,立刻被深深吸引。竹久梦二简洁的表现手法和意味深长的诗趣,直接启发他开启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

《漫画研究》也提到,丰子恺与竹久梦二渊源颇深,二者均创作了大量的儿童漫画作品,表现孩童内心世界的童真、童趣。通过对两位画家儿童漫画作品的考察与比较,归纳分析二人作品中童趣美特征的形成和特质,进而思考丰子恺与竹久梦二的儿童漫画对当代儿童插图、漫画创作的借鉴意义和价值所在。

除此以外,也有研究者关注到日本古典和近代文学也间接影响了他的艺术创作。例如,他对《源氏物语》的痴迷,日本近代作家夏目漱石等对他的影响。

留学日本期间,随着日语水平的提高,丰子恺对日本文学也产生浓厚兴趣,尤其喜欢夏目漱石的作品,他读了夏目漱石的《旅宿》(日文名《草枕》,1906年),对小说描绘的超脱世俗困扰的自然唯美世界十分赞赏。从中获取了边缘视角,使其艺术创作更具深度。

丰子恺的一幅漫画《病车》就是直接受夏目漱石文学作品触动而创作的。他是这样介绍这幅作品的:“画着一辆汽车,机器损坏了,或者是油用完了,不能开走。全靠人力推挽,方能移动,题曰《病车》。它原来不止一日千里,人们看见它都要让避的。如今因为失势,一步也走不动,反靠人们去推动它。”

日本学界研究丰子恺成果

首期《漫画研究》集结了10余篇中外研究论文,其中就包括有着“日本研究丰子恺第一人”之称的日本熊本大学教授西槙伟。

在日本,西槙伟首次提出了“竹久梦二对‘子恺漫画’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观点。此外,西槙伟指出,丰子恺的创作内容也受到西方美术的影响。例如,研究发现,丰子恺作品中“劳动”、“孩子”、“宗教”等题材是受到法国巴比松派画家米勒的启发,同时其独特的笔法和构图受到了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的影响。西槙伟以“中国”、“日本”和“西方”等三个视角为中心,论述了中日两国美术对西方外来冲击所表现出的反应差异,以及中日两国美术的相互作用等。

另外,西槙伟从比较文学的视角对李叔同和丰子恺、小泉八云和其日本学生、夏目漱石和中勘介的师生关系进行了考察,提出了夏目漱石以后的日本文学和丰子恺作品之间比较文学研究的可能性。

此外,在思想论方面,东京大学文学部教授大野公贺通过分析丰子恺的思想特质,论述了其思想与民国时期其自身丰富活动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丰子恺的思想融合了西方美学、佛教、儒教等多种要素,其思想根基是“护心思想”。在经历战争时,丰子恺的精神支柱是对宗教和艺术的信念。对于丰子恺而言,艺术是将人们从苦难的世界引向更高境界的重要手段。丰子恺所提倡的是“生活的艺术”论,即在维持个人尊严和自由的同时,巩固中国作为民族国家的基础。

网友评论

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