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府当地时间5月3日正式启动对进口关键汽车零部件加征25%附加关税的措施。日本首相石破茂表示,美国政府对进口汽车零部件加征关税的举措“令人非常遗憾”,日方将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予以应对。这一背景下,日本同美国如何就汽车贸易进一步博弈引发广泛关注。
“日本车企每小时损失100万美元”
北京《环球时报》报道,尽管面对海内外针对关税或扰乱供应链并推高汽车售价的呼声,美国政府于4月底对在美生产汽车的制造商实施为期两年的进口零部件的关税减免,但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美国政府的关税依然会给日本汽车制造商带来更沉重的成本负担。随着零部件供应商的涨价压力增大,价格不可避免地会转嫁到成品车上。这对此前长期在全球布局零部件供应网络的日本汽车制造商来说是一个重大打击。据日本财务省的统计,2024年,日本对美汽车零部件的出口总额达12310亿日元,占对美出口总额的5.8%,按品类来分位居第二,仅次于整车出口额。
有分析认为,由于美国政府的最新关税减免机制对在美生产比例高的制造商有利,因此各日本车企受惠程度不一。据野村证券分析,2024年1月至10月日本汽车品牌在美国市场的销售中,本土生产比例依次为:本田约70%,为日本厂商中最高;丰田约50%;马自达约20%;三菱汽车因不在美国本地生产,因此无法享受关税减免。不过,即使零部件厂商已在美设厂,仍将面临人力成本高企、原材料采购困难等问题,很难在短期内大幅提升当地产能。对于不少企业而言,短时间内在当地建立供应链并不现实。
根据日本汽车行业的统计数据,生产一辆汽车大约会使用3万个零部件,因此日本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供应链遍布全球。例如,总部位于横滨的大型零部件厂商日本精机原计划缩减在美国产量,并将部分生产转移至日本或泰国等地。现在迫于关税压力,继续维持在美国的生产体系,但也将相应承担当地劳动力成本较高的压力,暂无扩大生产的计划。
还有许多零部件厂商表示会继续观察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动向。丰田集团旗下的丰田自动织机社长伊藤浩一在4月的财报发布会上表示:“如果美国的关税政策持续,我们会考虑将关税成本反映到产品价格中,并根据各种影响因素进行评估。”世界第二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日本电装社长林新之助近日也表示:“美国的关税政策可能对整个汽车产业产生巨大影响,我们必须做出应对。现在的局势难以预测,需保持高度敏感。”
此前,日本经济再生担当大臣赤泽亮正在受访时表示,受美国的关税影响,一家日本车企正处于“每小时损失100万美元的状态”。如果25%的附加关税持续存在,将对日本经济造成巨大的下行压力。仅以在美国销售量较高的丰田汽车为例,因关税产生的负担预计将超过1万亿日元。其他日本车企也预计将承受数千亿日元的影响,而对美国市场高度依赖的马自达等车企所受冲击尤其令人担忧。
日本政府面临巨大压力
美国市场是日系车企出口的重要市场之一。2025年一季度,日本六大车企在美新车销量约149.78万辆,同比增长4.5%。2024年,日本对美国汽车出口额约为400亿美元,占日本对美出口总额约28%。日本的汽车产业链也在美国的贸易政策压力下,长期投资于美国。
在日本经济和汽车等龙头产业崛起并迈向高速发展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丰田、本田等日本品牌凭借省油和维护保养成本低的优势对美国本土品牌形成强烈竞争。面对美国的压力,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日方对于向美国出口轿车的数量进行控制,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此后,日本车企纷纷进入美国投资设厂。如今,日本国内一些声音对于日美贸易谈判或将导致本国汽车产业对美屈服的历史再次上演表达不满。
曾就职于日本经济产业省、现任经济学者兼庆应大学研究生院教授的岸博幸5月4日在电视节目中就日美之间围绕关税问题的谈判进展表示愤怒,认为以汽车等关键产业为焦点的第二轮关税谈判“毫无成果”。他表示,对于美国的贸易谈判,印度、韩国等国早已确定了框架,反观日本与美国之间的谈判却迟迟未有进展。岸博幸评论道:“此次谈判如此松散,是整个日本政府的应对太过松懈。”
日本《朝日新闻》近日分析称,美国政府正推动缩小贸易赤字和削弱强势美元。有观点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在贸易谈判中首先瞄准日本,日美之间将会达成类似1985年“广场协议”的新贸易协议。
日本瑞穗银行首席市场经济学家唐镰大辅在接受采访时认为,日本同美国达成“新广场协议”是不可能的。首先是外汇交易量的巨大增长,其次是与签订“广场协议”时相比,现在日本经济所处的地位完全不同。1985年前后,日本GDP约占全球15%。在上世纪80年代,10万亿日元的贸易顺差并不罕见,但如今日本GDP只约占全球4%,沦为贸易逆差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