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中华料理第一人”程显齐,详解在日中华料理发展的四大阶段!
时间:1549644471000

很多人好奇,在日本吃到的“中华料理”为什么不叫“中国料理”。原因其实很简单,“中华料理”早在100多年前,就出现在了日本的横滨中华街,那时候中国还未建国,自然不能称得上“中国料理”。


一字之差,引出来了中华料理在日本的百年发展史。而这100多年来,在日中华料理(以下简称“中华料理”)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现在的呢。记者采访了旅居日本25年的,全日本中华料理・酒店支援协会会长程显齐,他从最初来日在饭店打工,到自己开饭店,再到今天被称为“中华料理第一人”,见证了中华料理在日本的发展。面对记者,他将中华料理在日本的发展分为了4个阶段,并详细讲述之。


程显齐近照(范浩林 摄)


一、最早的中华料理都是粤菜

中华料理在日本有百年历史,最早主要是香港、台湾的华人(包含从大陆辗转到港台的华人),躲避战火来到日本。他们来日本后,逐步在横滨创建了中华街。


而最初称之为中华料理的都是粤菜,那时候中华料理是高级料理,用料讲究,厨师技艺精湛,价格是日本料理的两三倍。那时中华料理的饭店少,一般都在商务大楼、高级宾馆、百货店等地方,一般民众不容易吃到。


程显齐称,30年以前在日本的厨师都称为“老侨”,他们有些是在日华人的后代。老侨制作的中华料理,被称之为“日式中华”,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金八件:干烧虾仁、青椒肉丝、回锅肉、麻婆豆腐、八宝菜等。


程显齐还提到了一个有意思的事情,老侨工作时带了一批日本徒弟。后来,这些日本徒弟自己也开了中华料理店。不同于老侨,他们一般是把店开在路边,门口挂着“本番中華”,意思是“真正的中华料理”。


中华料理(网络配图)


二、“老侨”与“新侨”的对抗

因政策原因,早期中国大陆居民很难能够到日本,这也就解释了为何早期来日本的都是港台居民。但随着改革开放、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日本逐渐开放了中国大陆居民的来日签证。


1990年以前,来日的签证主要是留学签证,1990年以后,厨师的技能签证增多,大批中国大陆厨师涌入日本,从那时候开始来的厨师,被称之为“新侨”。新侨初到日本,一般都是给老侨当下手,做配菜师傅。新侨的人工费廉价、肯干不休息,颇受饭店老板青睐,渐渐地,饭店里的新侨人数增加,老侨人数急剧减少。


像老侨的日本徒弟一样,新侨赚到钱以后,也开了自己的店面,当然也都是路面店。菜式方面,是在老侨金八件基础上,再加了一些自己当地的菜品,例如炒合菜,溜肉段等。


溜肉段(网络配图)


三、中国菜系在日本大放异彩

放眼国内,近10~20年的时间里,国内厨师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厨师“各司其职”,东北的厨师只会做东北菜,山东的厨师只会做山东菜。现在随着中国发展,南北厨师互相流动,加速了国内各个菜系的传播。最后的结果是,不管是哪里的厨师,中国各地的菜式都会制作。


这批厨师进入日本之后,划分了菜系,明确了烹饪手法。从此,在日本出现了真正的中国菜系。而随着大批日本人去中国工作、观光,越来越多的日本人了解到了真正的中国料理,这也让他们完全打破了对中华料理的固有概念。这一阶段,早期的“本番中華”在3~5年时间里迅速地消失了。


有意思的是,这一时期出现了另一类独特的菜式--“创作中华”。这是在符合日本人口味的基础上,将从中国各地带来的菜系加工再创作的菜式。例如原先有道菜是“菠萝咕咾肉”,使用白醋,酸甜口味,肉段红中透亮,而创作中华有一个“咕咾肉”,使用黑醋,肉段改肉块,颜色黑得发亮。


黑醋咕咾肉(网络配图)


四、中国小吃、品牌店进驻日本

近3年时间,“老侨”和“新侨”的戏码唱罢,很多中国知名的小吃、品牌店纷纷进驻日本。品牌店全聚德、海底捞、小肥羊、俏江南...小吃类的周黑鸭、水煎包、麻辣烫...有地方特色的过桥米线、沙县小吃、兰州拉面、biangbiang面都悉数粉墨登场。当然,之前并不是没有品牌店进驻日本的先例,小尾羊曾在七八年前进入日本,但失败后,便迅速退出了。


对于为何近3年,这些店纷纷进驻日本,程显齐说出了他的看法。他把主要原因归结为以下两点:


1.中国大陆近十几年,出现很多品牌连锁店,但随着国内市场的逐渐饱和,国内出现了供应过剩的情况。随之而来的人工费、食材费、店面房租等的上涨,也让这些店将目光瞄准了海外。而在政治层面上,国家的“一带一路”政策大力落实,国家鼓励走出去,这也给这些店进驻日本提供了条件。


2.“以前都吃油条豆浆,但现在年轻人都喜欢汉堡可乐”,现在这些进驻日本的店,更符合当下海外年轻人的口味。当下的消费人群的喜好,决定了这些店的在日本的发展空间。

网友评论

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