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司平)自去年以来,日本的入境游记录已经刷麻了。2024年度,日本入境游人数达到3686.99万人,创下有史以来年度新高;今年1月,又迎来378.12万名外国游客,创下单月新高。JTB等日本旅行业界代表纷纷发出预测:2025年,赴日旅游的外国游客数量将超过4000万。政府更提出目标,希望在2030年左右,将入境游人数提升至6000万人。
与此同时,日本当地居民和外国游客的矛盾似乎正在加剧,“观光过载”成为热门话题。对此,政府和部分媒体大力呼吁民众为了日本经济顾全大局,包容外国游客。也有一些声音认为,“包容外国游客”本身是个伪问题,因为如今日本的外国游客并没有那么多。
一场莫名其妙的讨论
2月19日,朝日电视台播放了一档长节目,就几天前发生在京都高台寺的纠纷展开大讨论。9日,高台寺的住持在社交平台发动态称,看到一名“亚洲脸的外国司机”把车停在了寺院的参道,他提醒对方挪车,反而遭到对方恶语辱骂。最后,这名住持下结论称:对不起,我无法(与外国人)共存。
截至发稿时,这篇动态收获了868万浏览和11万点赞,并得到多家日本大媒体的报导。其中“无法共存”的措辞尤其切中了只有日本网友才知道的痛点。疫情影响平复后,入境游产业成为了日本经济V字回复的第一个关键,得到政府和业界的大力支持。不知不觉间,“与外国人共存”的口号发展为众所周知的政治正确。然而,现实很骨感,几年中,已经有越来越多日本民众认为他们的日常生活正在受到外国游客的严重侵蚀。
一些善意的媒体决定扭转这种排外风气。在朝日电视台的这档节目中,当事人住持亲自现身说法,表示他并非拒绝外国游客,只是希望他们能了解和尊重日本的文化的礼仪。名为Yuna的博主发表了更为务实的观点,称入境游是如今日本经济的重要支柱,日本人应该学会理解和包容外国游客。
这些观点依旧支持“与外国人共存”,然而再往下想,它背后的逻辑十分奇怪。此前,有外国游客在日本电车内高声打电话,或用神社的鸟居做体育运动,引发当地民众不满,这类行为或可被归结为文化冲突。然而,京都高台寺这场纠纷的导火索,本质上是个体素质问题,与外国人或外国文化无关。毕竟,占道停车、辱骂他人,这样的行为在日本以外的国家和地区也不受欢迎。这类人群应当学习的恐怕不是“日本的礼仪”,日本也无需对其展开特殊的“理解和包容”。
这只是日本入境游引发争议的冰山一角,这样的纠纷每天都在发生。表面上看,这是所谓观光过载问题引发的民间情绪,然而也有越来越多的分析指出,外国游客对日本居民生活空间的“挤占”,并没有当地人直觉中那么严重。
入境游产业的“黄金性价比”
2月14日,居住在日本的英国企业家大卫·艾金森在《东洋经济》发表观点称,日本并不是典型的观光过载国家,连最受外国人欢迎的京都也不是。
从宏观看,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发布的数据,2023年,全球国际旅行人数为13.1亿人次,其中欧美等较发达国家和地区接待了7.2亿人次游客,占其人口总比的约57%。与此相对,日本即便在入境游创下新高的2024年,近3700万的外国游客也只占其人口总比的29.6%,远远低于平均水平。
当然,日本全国的外国游客数量分布并不均匀,这种比较不能完全说明问题。那么核心旅游城市的情况又如何?以京都为例:在鼎盛时期,京都市以827平方公里的面积接待了5352万名游客。另一边,典型的观光过载城市威尼斯,要以7.6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域接待1300万名游客。再看具体景点,京都最热门的清水寺每年接待游客500多万人次,而卢浮宫每年接待近900万人次……京都的确火热,但未必有人们直觉中那么“不可承受”。
与此相对,入境游给日本的出口贸易服务带来了多少收益?根据日本政府观光局的统计,比起疫情前的旅游最大年2019年,2024年度,日本全国入境游客人数增长了15.6%,但消费增长了69.2%,达到8.1395万亿日元。入境游收益首次超过了半导体和钢铁出口,一举跃居为汽车之后日本的第二大出口产业,惠及了日本较偏远的地方城市,和千千万万的交通、百货、酒店、餐饮等相关行业的从业者。
尽管入境游产业“性价比”极高,不可否认的是,访日旅游的人数确实出现了较大的增速。当地民众一时无法适应,甚至为此感到不快,这并不难想象,尤其是那些较少从入境游的成长中获利的群体。
如今,日本民众与外国游客之间的频繁纠纷,其中有社交平台的放大效应,但归根结底,在于入境游客的发展与配套设施的发展未能同步。
大量外国游客涌来,但当地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没有即时扩容,热门旅游城市和景点内部,也缺乏相应的合作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机制。硬件、软件都跟不上,出现了“观光过载”的表象。这其中引发的矛盾和误会,大多由日本当地民众直接承担,他们很容易将这种情绪转嫁到外国游客身上。如果日本国土交通省希望实现外国游客“每年6000万”的大目标,就必须积极解决这一问题,以平衡政策收益和民间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