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司平)上周以来,日元价格微妙地上涨了。打开外汇APP,发现日元兑人民币从此前的100日元相当于4.5元的低点,一路涨到了今天相当于4.8元。尽管依旧是一个很低的水平,人们还是不免期待日元是否会继续涨下去。尤其是,美国似乎即将发动一轮关税攻势,是否将影响市场投资判断?
乐观派:美国已不行,日银要加息
日本市场和金融分析人士对日元走势的预测,大多涉及对两个问题的判断:一是2025年的美国经济指标和美联储的政策如何;二是日本央行这一内部因素对日元影响几何。
通常情况下,如果认为日美利差将收窄,同时相信日本央行结束负利率将对日元产生比过去更大的影响,就容易得出“日元升值”的结论。不过目前看来,支撑这种判断的证据,远不如挑战这种判断的证据来得多。
27日,东京一家资产咨询公司Treasury Partners接受了日本媒体采访,发表了一种乐观的见解。他们指出,高利率对美国经济的拖累已经呈现,合理推测美联储将在2025年内降息2次。与此相对,日本的政策利率——即便不考虑紧缩路线,也显然太低,推测日本央行可能最早在今年上半年进行一轮加息。市场预测,日美长期利差每缩小0.1%,日元兑美元就会上涨1日元。
这种观点在“日元升值”派中很有代表性。今年稍早时,几名金融和政策专家做客TBS电视台节目时,主张日元将升值的论者也大多基于这种判断。
“日元升值”,升到什么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即便是所谓的“日元升值”派,对日元兑美元的预测,也不过是从如今的150-160日元兑1美元,上涨到140日元兑1美元。对美元不太敏感的读者可能一时间看不出这个涨幅属于什么水平。从结论上说,这属于可以忽略不计的水平。
近十几年中使用过日元的华人大多记得,在2016年至2021年期间,日元的外汇价格一度摆脱了2010年左右的超高位和2015年的超低位,来到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当时,100日元相当于人民币6-6.5元,维持了6年之久,成为如今人们对日元“正常价格”的记忆。然而那一时期,日元和美元的比例是100-110日元兑1美元。在这个意义上,即便日元涨到了140,在个人消费层面,也不会对大多日元持有者的购买力产生值得一提的影响。
日本市场对日元的判断突然变得如此保守。1年前的2024年年初,日本曾经的财务高官、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经济学家榊原英资对外做出预测,称2024年的汇市将是130日元兑1美元。然而,他说的情况一次也没有出现过。
金融现场:爆买日元,已经尽力
2月27日下午5点,东京外汇市场上,日元兑美元一度走到了149.26这一近几个月中的较高位,但市场对此变化的态度普遍比较谨慎。
相关人士对NHK新闻分析称:特朗普的第一批关税政策将在3月4日启动,一定程度打击了市场情绪,在特定领域出现了抛售美元、购买日元的风潮,助推了日元的骤然上涨。这一情绪也反映在了最近的股市上——但这种行为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28日,《日本经济新闻》发布了一篇更为翔实的报道,称在过去几周中,外汇市场一度出现了大量“对日元的投机性买盘”。但由于“非投机性的日元卖盘”依然强劲,最终没有对日元价格产生显著的推动。
具体而言,根据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1月底以来,日元的买入总量达到了14万张合约,是历史最高纪录的1.4倍。然而另一方面,市场对美元的需求依然强劲,交易形式也变得更加多元。例如,去年以来,日本个人投资者对海外市场的兴趣显著增加,仅1月份,通过投资信托基金购买海外股票的金额就达到了1.6万亿日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40%。这份报告悲观预测,从中长期看,日元兑美元可能很快回落至此前的155-160日元区间。
市场依旧不太看好日元,有一个背景是美国的政策口径似乎还有回转余地。有分析认为,本次特朗普上台后,对关税等各项政策的执行,其实并不如人们最坏打算中那么激烈,可以看出美国对于全球市场、尤其是对美中贸易摩擦的后果有一些顾虑。如果市场做出这种预测,将进一步降低日元作为传统避险货币的价值。
日元不涨,物价上涨,怎么办
对于长期在日本生活和消费的人群,日元贬值对他们最直接的冲击依旧是由此引发的物价上涨问题,否则它在外汇市场上的那个数字,普通民众可能不太关心。今年1月,日本全国包括生鲜食品在内的核心CPI同比去年上涨4.0%,时隔两年突破4个百分点大关,引发央行警惕。大多对日本央行可能出手干预的预测,也基于这个判断。
日本的金融政策依旧期待企业提高薪资来实现良性通胀。3月,日本工会将进行新一轮的“春斗”谈判,根据东京商工会议所的最新调查,今年表示加薪的日企达到85.2%,其中大企业平均预计上涨6%,占比9成的中小企业平均预计上涨3%。尽管这种幅度无法完全填平物价上涨的幅度,尤其是中小企业从业者,但可以一定程度缓解压力。
事到如今,人们似乎已经很难期待日元在2025年出现戏剧性的回升。除非金融政策出现根本性变化——例如美国大幅降息或日银转向紧缩政策,但当前全球经济基本面和市场结构并不支持这种情形。手持日元并期待其自然恢复购买力的人们,恐怕需要另谋出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