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了这些年!日本清酒在华现状如何?
时间:1676127600000
作者:司平

据“日本酒造组合中央会”统计,2022年,日本清酒出口额高达475亿日元,对中国大陆出口额占近3成,位列第一。火了这几年,清酒已在中国大陆不动声色地成了一个文化市场。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SakeAt清酒文化节”创始人、唎酒师周卉,请她谈谈中国是谁在喝清酒,怎么喝,未来走向会如何。


中国人是怎么喝起清酒的

周卉告诉本报记者,清酒进入中国市场其实很早,但一直不温不火。不像日本威士忌有苏格兰威士忌打底,有一个一定体量的市场,一批懂行的消费者,能“进入即打响”;清酒在中国,就缺乏这种土壤。

在她看来,清酒在中国真正产生影响力就是这两年的事。产生影响力不单单是市场份额,而是它的特殊性是否真正被识别了出来,是否有专门为清酒诞生的店铺,专门为清酒而来的消费者。这两年,北京上海等城市陆续出现与日本类似的清酒酒吧,是这一趋势的象征。

中国人突然喝上清酒有许多原因,比如亚洲共通的米文化,米原料的酒带来的天然舒适感;又比如清酒的汉字名,“智慧美人”、“义侠”、“李白”这些优美的毛笔字往酒瓶上一贴,对中国人来说,难道不比洋名更多了一层趣味性?不过在周卉看来,中国人喝清酒,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发现了其中无可替代的社交性。

关于清酒的故事极多,能满足不同文化偏好的需求。单以中国流行的“獭祭”酒为例,你可以告诉别人,“獭祭”这个词汇来源于中国的《礼记·月令》,这就联系上了中日两国千年的交往历史;也可以谈它如何作为“国宴酒”,被安倍晋三用以招待奥巴马,更可以说它没有杜氏的故事,这背后又是日本“匠人文化”的危机与革新。

“喝一杯酒,收获一个故事,再转头把它告诉别人,别人往往不知道,觉得你很厉害——在中国酒水市场,目前还没有一款酒比清酒更具备这种特征。”周卉说,“也因此,年轻人是中国清酒的主要消费群体。”

对中国年轻消费者而言,喝了第一杯“入坑酒”后,就要开始集邮和打卡。例如大分县的“中野酒造”一款酒用北海道产的“彗星”米,每年只有冬天有,总是上市即售空,从业者自己也喝不到几口。冈山的“御前酒蔵”推出3款雄町产的酒米酿造的酒,爱好者也一定要喝齐。京都的“日日酿造”推出4支酒,可以喝到杜氏松本日出彦的成长与酿酒理念的迭代升级,如同喝一部连续剧,也引发爱好者的狂热。

清酒的季节限定、节日限定、米种限定、工艺限定,以及与其他品牌的联名,都是中国消费者购买的理由。


清酒在华,未来将如何?

周卉透露,如今中国以北上为主的市场,对720毫升装清酒的消费均价在300-600元区间,清酒刚兴起的头两年还要更贵一些。如果在各品种间横向比较,清酒价格确实偏高,但也能被如今的消费者接受。

周卉解释,清酒价高,首先酒水关税问题。她在与一线供货商和代理商的接触中得知,去年年初RCEP协定生效后,日本清酒对华进出口关税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降低,不过由于这两年全球运输成本均大涨,关税降低的效果有限,“还未明显刺激到中端”。但她表示,业界非常看好这个贸易政策,对它的大方向和潜力十分期待。

除了关税之外,清酒还贵在两个地方。一是原材料的刚需性:“葡萄可以不吃,但至少对亚洲人来说,米不行”。清酒原料是磨去了大量外层的精米,就更加奢侈。二是,如今清酒的主流饮用偏好还是“图新鲜”,没有杀菌火入过的“生酒”在消费者中有很强的号召力,这就提高了清酒的贮存和运输成本。国内已有部分爱好者十分重视到手的清酒是否为全程冷链,日后这个群体还将进一步扩大。

不过关于清酒图新鲜这件事,周卉也透露了一个有趣的动向。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日本酒造开始研究清酒的熟成潜力,这意味着“新鲜”未必是清酒铁打的产品需求,反而更像一种酿造习惯甚至技术局限。理论上,在保存得当的情况下,时间一定能带来更多风味;对市场而言,也能增加产品寿命。

这不仅是日本清酒酿造的技术趋势,也可能是中国国内对清酒文化的新引导方向。也许不远的将来,部分清酒也会“越陈越香”。

网友评论

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