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今天,据“共同通信”等多家日本媒体报导:相关人士透露,今年7月起,日本东京大学研究团队将正式加入中国宇宙空间站“天宫”项目,共同推进火箭发动机的基础研究实验。
此前,中国空间站批准17个国家的23个科研机构参与“天宫”项目,日本是其中之一,东京大学也是唯一的日本团队。自去年11月底中国空间站即将投入使用时,已有不少日媒对“预计来年展开的合作”表示了期待。今日公布的新消息显示,东京大学将与清华大学共同研究失重环境下的流体力学问题。
“共同通信”称,美国的国际空间站已逼近使用期限,而新时代的中国正在大步推进“航天外交”,有在宇宙开发领域占领主导权之势。
在此前的短短半年中,日本已经历两次登月失败。较近的一次是几天前的4月26日凌晨,日本私营月球机器人探索公司iSpace研发的“白兔-R(HAKUTO-R)”1号在着陆月球时失联。事后,公司发表声明称,失败原因大概率是由于其在着陆前燃料耗尽。更早的2022年11月16日,日本立方卫星“好客(OMOTENASHI)”随美国宇航局的太空发射系统发射升空,此后也未能与地面建立通信。调查报告指出,失败原因可能是液体推进剂泄漏。
4月26日下午,岸田内阁对“白兔-R”登月失败作出表态。首相岸田文雄发推特称“将继续支持日本创新公司对太空的不懈挑战”;内阁官房长官松野博一也在发布会上称,类似项目的活跃有助于“促进宇宙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另一方面,中国这半年中的航天事业成果亮眼,引发日本社会关注。2022年10月31日,梦天实验舱成功发射,加上4月的天和核心舱与7月的问天实验舱,三战三捷,标志着“天宫”T字基本构型组装完成。此后的一个月中,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和神州十五号载人飞船分别成功发射,中国空间站基本建设完成,正式开始运行。
也因此,去年11月,日本媒体热搜被中国空间站“霸屏”了整整一个月。11月1日,《朝日新闻》驻上海记者评论称“天宫”是“太空豪宅”,其中配备了120种菜品,还能吃到新鲜水果,在日本网络引发热议。11月30日,《日本经济新闻》以神州十五号成功发射为契机,发文总结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在近年来的发展,还特别介绍了民营企业的活跃,如车企“吉利控股”的卫星发射情况。
直到今天,日本公众平台还时常出现关于中国“航天强国”定位的讨论。部分声音焦虑日本航空航天事业的倒退;不过也有如东京财团政策研究所指出,日美等国已在宇宙技术不可或缺的半导体领域实现“结盟”,乃至于形成“对中包围圈”,将来鹿死谁手,还未可知。
4月28日,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针对日本近日的半导体政策动向提出抗议,指出日本政府的出口管制措施将“损害中日两国半导体产业的合作关系”,并为全球半导体产业生态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
如果说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的声明,代表了中国业界对中日“脱钩”动向的忧虑,那么本次在核心技术领域批准日本共同研究,则展现了中国的胸怀和对合作的诚意。截至发稿时,日本还未有专业人士对东京大学即将参与“天宫”实验一事发表评论。或许这将成为某种正向信号,引发日本社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