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手游大举入侵,日本人慌了吗
时间:1708441200000

▮米哈游公司手游新作《崩坏:星穹铁道》与日本秩父铁道合作主题电车/X@houkaistarrail

(本报记者 司平)当一名中国年轻人走上东京最热闹的池袋或秋叶原街头,看到满目《崩坏:星穹铁道》的巨幅看板时,可能会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我这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一方面,这个标题背后确实是我们熟悉的年轻中国产业,但画面内容与日本的街景、与他们的亚文化氛围融合得如此自然,又像一切都没有改变。

昨天,位于东京的国际调查公司Sensor Tower发布了2023年度日本手游市场报告,在新浪微博引发热议。报告显示,去年日本营收增长量排行前10的游戏中,有6款来自海外,其中4款是中国发行商。稍早的11日,《日本经济新闻》也发布了一份联合美国公司data.ai的调查,称2023年全球APP内支付金额最高的20款产品中,有5款来自中国,其中4样是手游;日本榜单前十中,也有2款是中国的手游产品。

中国手游为何受到日本欢迎?问题的答案首先当然在市场。日本的年轻人有一种他们父辈无法理解的实用主义,他们并不在乎一款游戏到底来自美国还是中国,或者是哪个他们从来都没听说过的国家,他们只在乎游戏好不好玩。英雄不问出处,“洛丽塔”没有国界,这可能是未来促进不同经济实体交流的新动力。如果非要“不识趣”地追问游戏的中国出身,日本年轻人会回答:

“的确,它是一款中国游戏,但给我日本游戏的感觉。”

一名社会学出身的日本玩家告诉《东方新报》:以《原神》为例,在日本玩家的潜意识中,那就是一款“日本骨,中国皮”的游戏。它的人设造型毋庸置疑基于日本的“萌”文化,它的整个运营体系,包括氪金抽卡、体力值、刷副本、每日登陆奖励等等系统,也都来自《百万亚瑟王》、《Fate/Grand Order》等日本游戏。

有了这些基础,日本玩家就觉得亲切,至少也觉得“安全”。他们不仅不介意中国厂商把这些元素做得比日本自己更好,反而会为这种根子里的文化发信力自豪。“再说,哪个日本宅男不喜欢看到可爱的日系美少女,在中国风情的大好河山里自由驰骋呢?”

玩家的问题解决了,下一步就是产业的博弈。一个现实的问题是,日本玩家给中国游戏大量氪金,政府是否会担心资金外流?

担忧并非没有,但日本的主要诉求还是合法合规。去年12月14日,日本正式出台最新跨境消费税法,规定海外电商向日本境内用户出售产品后,有义务根据销售规模向日本交税。据NHK等媒体,这一新法规主要针对欧美和中国的手游厂商。2015年以来,日本手游市场激增5倍,总务省估算称2024年将达到5万亿日元,相当于日本一年的入境游收益。

在这方面,中国的大厂毋宁说是“规矩”的。《日本经济新闻》在相关报道中点名表扬了米哈游公司,称其早早在日本设立法人,一直按规定向日本缴税。2022年,米哈游又设立全球品牌HoYoverse,代替本部在中国大陆以外的发行业务,打消了某些人士对中国市场的疑虑,品牌旗下《崩坏:星穹铁道》在日本开服即大火。至于HoYoverse是否会在做大做强后,迎来TikTok美国运营公司的命运,那就是另一个话题。在日本,目前还看不出这种迹象。

在熟悉中国IT市场的日本记者高口康太看来,中国手游产业“后来居上”、反攻日本是自然而然的,它背后是中日两国经济发展节奏的不同。日本大力开发主机游戏的1990年代,中国正在建设实体经济;中国开始关注内容产品市场的2010年代,也正是智能手机普及之时,加上政府鼓励,很容易出现技术和市场资源整个往手游领域倾斜的现象。

但反过来说,这里也有值得日本游戏业界关注的地方。它意味着,日本二次元游戏在全球大杀四方,可能只是因为中国没有“参战”。此外,日本游戏全靠大平台撑住,初创企业均表现不佳,也是值得忧虑的现实。在接受网络媒体A4studio采访时,高口康太幽默地鼓励日本去“偷”。在他看来,即便任天堂和SE两大公司还够我们吃上100年,日本也应该放下不必要的自尊,向米哈游这样的中国公司,虚心学习如何从小体量成长为全球独角兽。

网友评论

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