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司平)2024年9月18日早间,深圳日本人学校的一名10岁学童在上学路上遭遇另一名44岁中国男子袭击,经抢救无效,于次日凌晨在医院身亡。该消息得到了日本国驻华大使馆的确认。大多日本媒体称遇害儿童是日本人或日籍,深圳方面的警情通报称遇害儿童为“沈某”。新加坡《联合早报》称“受害者是个混血儿,父母分别拥有中国和日本的国籍”。
发生了什么
共同社驻深圳记者报导,事发后,有当地民警等数十名调查者和事件相关人士迅速赶到现场,气氛非常紧张。有目击者反映当天看到过遇害男童乘坐母亲的电动自行车。《读卖新闻》称,事发时,附近居民听到遇害男童的母亲用中文哭喊“你对我的孩子做什么”“救命”。18日,深圳的日本人学校临时停课。
根据日本总领馆(广州)19日的声明,男童死于腹部刀伤。当天,日本国驻华大使馆(北京)为遇害男孩降半旗致哀。
《日本经济新闻》报导,18日下午,日本副外务大臣冈野正孝与中国驻日本大使吴江浩会面,表达了严正关切。吴江浩大使回应称:中方对事件感到十分心痛,将加强对在华外国人的安全保障。
同日,有日本媒体在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问及深圳的案件与6月苏州案件的关联。外交部发言人林剑表示:凶手已被当场抓获,案件目前正在进一步调查,并补充“中方将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护所有在华外国人的安全”。
19日,日本官房长官林芳正、外务大臣上川阳子对媒体表示:“袭击儿童是卑劣至极的行径。”上川阳子称已就此事与中方展开沟通。林芳正拒绝评论此事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被放大”的恶意
日本的舆情不容乐观。有电子公司的高层对共同社表示:“一而再再而三发生类似事件,绝非偶然。我们别无选择,只能谨慎对待在华业务。”不仅是居住在中国的日本人,意料之中地,日本的华人也受到了冲击。19日一早,不少华人社群反映“这两天不想在日本大声说中文”。
精通中日关系的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冯玮在微博平台评论称,类似行为无疑是给日本反华仇华势力递刀子。如他所言,今天是日本主张各种意义上的对华“脱钩”论者最得意的日子。他们在社交平台上假借对遇害男童的同情,大肆发表“撤离中国”的主张,这些言论得到了数量可观的转发。
社交平台X上,一些来自抖音或快手等小视频平台的极端仇日言论,被剪辑成了更极端的版本大肆传播,这些劣质小视频中确实存在对在华日本人学校的造谣、对当今中日合作的抹黑。
事实上,中国平台正在致力于删除这些内容;按照往常,日本网友也不在意甚至并不相信这类来自中国的仇日表演,人们很容易说这是1%的“奇葩”发出了90%的声量,一笑而过就好。但是这一次,他们确实害怕了,我们仿佛也再难辩解。
案发地的花束
在大湾区打拼的日本90后创业者吉川真人曾在过去接受《东方新报》的采访,当时他说,最喜欢深圳的就是那句“来了就是深圳人”,让他感到这个城市在经济上何其活跃,在文化上何其包容,这是日本所没有的朝气。
1980年代以来,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哨地区,迎来了大批首次出海中国的日本企业。今天,深圳市内至少有372家日本企业,3600名长期居住的日本人。深圳也发展起了中国自己的强势产业,是腾讯、华为等巨头IT企业总部所在地,受到越来越多外资的青睐,引来许多外国消费者的关注。
深圳将往何处去?男孩遇害后,日本主流媒体暗示了此事与“918纪念日”下的社会情绪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同时如实传达了中国方面的信息,称案件仍在调查,凶手的动机还不明确。也有日本媒体人认为,不能排除这是一起一般的“报复社会”事件,选择日本儿童下手,只因为更有话题性。
一些日本媒体记录了当地居民的声音。事发第一时间,一名在案发地当地工作的中国店员对共同社记者表示:“袭击儿童是不可原谅的,无论那是中国的孩子还是日本的孩子”。19日,《朝日新闻》拍到了一些来到案发地献花的深圳市民,他们表示,不会忘记历史,但仍要谴责犯罪。
6月的苏州事件中,替日本学童“挡刀”的巴士阿姨胡友平以生命为代价,告诉了世界中国人应有的立场,安抚了这件事可能带来的创伤,但这一次没有“奇迹”出现。两国民间的信赖又一次遭到了挑战,送往深圳案发现场的那些花束,也许代表了大部分中国人的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