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三孩津贴超1000万日元,多不多?
时间:1730200773772

(本报记者 司平)10月28日,中国国务院针对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出台13条具体举措,在今天引发网友热议。作为政策的预热,中国多个省市在近日相继发表了辖区内的育儿补贴,如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的试行政策,称将对二孩和三孩分别奖励7000元和13000元。

对此,有网友认为补贴力度正在加强,还是能看到“诚意”,也有网友调侃这是“劳斯莱斯10元优惠券”。国家发放育儿津贴有何好处?可能面临怎样的挑战?这些问题,看看我们隔壁的“少子化大国”就能明白。

今年以来,日本政府也对育儿补贴进行了近年最大力度的一波加强,自本月起正式生效。按照如今政策,例如日本的一个三孩家庭,老大和老二在18岁前分别可拿234万日元(约11万元),老三可拿648万日元(约30万元),三人相加约为1116万日元(约52万元)。

以上金额仅是对每名儿童到18岁为止的常驻养育补贴,并不包括在前期的分娩、后期的产假等阶段向育儿家庭支付的费用。此外,除去中央政府,日本都道府县各自治体大多有一些特色的育儿福利。

日本育儿补贴发放多年,仍存在数额不足、范围不够、发放频率较低等问题。本次的修改也主要针对这些方面实施了优化:

一是撤销了收入限制。此前,日本的育儿补贴倾向于针对中低收入家庭,年收入1200万日元(56万元)的家庭完全不在补贴范围内。之后,所有社会阶层都可以享受育儿补贴。

二是补贴时期延长到了孩子高中毕业。此前,日本主要对中学生及以下的青少年儿童实施补贴;10月以后,这一期间延长到本人年满18周岁后的第一个3月,通常情况下可以覆盖整个高中阶段。

三是对多孩家庭加大力度。对三孩及以上儿童的补贴额度,从此前的每人每月1万或1.5万日元,提升至每人每月3万日元(约1400元)。这项改动是一个“简单粗暴”的数值加强。

四是提高了发放的频率。此前日本的育儿补贴发放为每年3次,每次4个月份;10月后改为每年发放6次,每次2个月份。总数额不变,但不太宽裕的家庭可以更及时地获得周转资金。

修改后的三孩家庭补贴1116万日元,看上去有点东西;但结合实际情况,似乎还是乏善可陈。

仅就教育费而言,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的统计:一个孩子截至高中毕业为止15年间的教育费用,如果全读公立学校则最便宜,平均为574万日元(约27万元);全读私立学校则最贵,高达1838万日元(约86万元)。这只是义务教育费用,不包括大学学费。对于稍微追求教育质量的家庭,每个子女学龄阶段共200多万日元的补贴,基本也就补了个奶粉钱。

也因此,大多日本家庭基本在自行负担教育费用;中低收入家庭反映已将1/4总收入用于了子女教育。过去20年间,日本的独生子女家庭从9.1%增加至21.3%;三孩以上家庭从35.6%下降至23.6%。日本人口问题研究所2024年调查显示:放弃生二胎的家庭,有7成以上是因为“经济原因”,这个数据已经持续了相当一段时间。

近年来,日本部分政策制定方开始意识到:为育儿发放补贴好像是个“无底洞”,怎么发年轻人都不满意。反过来说,不想生的年轻人也未必会因为“政策红包”就去生孩子。

对此,日本首先找到了一些比较直接的优化方向,如将事后补贴改为“免除支付”,开始推广“教育无偿化”。去年,大阪、东京等地相继开始了免费教育的规划,部分政策已经在今年春天得到实施。此外,尽量减少加班、延长带薪产假和育儿假期、促进企业的育儿理解、提高男性育儿意识等等,都是近期的热门话题。

少子化成因很复杂,从来不仅是“钱”的问题。例如,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新情况是:年轻人压根就不结婚了。然而长远地看,个体的大多决策仍与“钱”有潜在关系,它可以反映民众对于经济和发展的信心。

没有一项政策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但开了头总比不开好。在打造生育友好社会问题上,日本已帮我们试了不少错,今后也将成为两国研究交流的重要课题。

网友评论

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