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名中国人,让日本吵了15年
时间:1742122783146

▮3月9日,“48名中国人”话题在社交平台X和雅虎新闻网登上热榜

(本报记者 司平)3月9日,“48名中国人”词条登上日本X热搜。雅虎平台相关新闻也登上热文榜,截至发稿时,获得了5000条以上的评论。生活在日本的华侨华人已经见怪不怪。在过去的15年中,这48名中国人俨然成为日本媒体的流量密码,每次被想起时,都能引发海量讨论。

遗憾的是,无论人们试图站在怎样的立场,说明怎样的观点,关于这48名中国人的舆论,似乎总会往一个负面的方向走。15年前的日本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何留下这样的冲击效应?

15年前发生了什么

2010年5月至6月,48名福建人来到日本大阪,刚一落地,就向大阪的5个区政府申请了低保,且一度获批,其中26人还实际拿到了日本政府的补助。然而,事件很快发酵,当地政府在舆论压力下调查此事,并于3个多月后的同年9月撤回了全部48人的申请,并撤销了他们永久居住日本的权利。

最终,日本政府没有对不符合低保条件的外国人(中国人)发放补助,甚至以此为契机,全面检查了外国人的低保申领资格,完善了相关法律法规。在那之后,再也没有类似现象的报道。然而,它成为一个思想钢印式的事件,在过去的15年中,每逢诸如“日本政府优待外国人”的议题,这件事总要被拿出来一说再说。

48名中国人,为何突然涌向大阪?往坏里说,这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故事。当时,有2名出生、成长在福建的二战日本遗孤姐妹,在70多岁高龄时回到了日本,顺利取得了日本国籍。此后,她们将福建家中老小50余口全部以“照顾老人”为由办来日本,其中48名来到了这对姐妹当时居住的大阪,并一时获得了当地政府颁发的永久居住资格,开始集体申请低保。

在后来的调查中,这几十名“中国亲戚”被大阪市政府认定为“以领取低保为目的赴日”,也就是所谓的“骗保”。他们的申请被驳回,居住权限被取缔,大阪市入境管理局也因审查不力受到追责。这些中国人来日本是否果真为了“骗保”,在当时的媒体中其实也有不同的声音,中新社、《北京青年报》等许多国内媒体也进行了大范围的讨论,但事到如今已经不可考。从结果上看,它意味着外国人利用了日本社会福利的漏洞,并且险些成功。

日本法律并不特别。与美国、德国和其他一些欧洲国家一样,它允许向外国人发放生活保障,但仅限于“具有与日本公民同等生活基础、履行同等纳税及社保义务者”或“基于人道主义及国际协调原则需给予等同保护者”。听起来很复杂,其实很好理解,它包括了绝大多数以工作等合法手段取得了日本永久居住权利的外国人,也包括了法律认定的难民等不得不予以特殊照顾的外国弱势人群。

15年前来到大阪的“中国亲戚”,他们看似在某种意义上符合需要人道主义特殊照顾的群体。但由于他们缺乏在日本工作和纳税的能力,事实上,一开始就不应该获得永久居住日本的资格。这是本案件中,目前被指摘最多的违规之处。更何况,几十名外国人涌来日本,一落地就申请低保,即便合规,至少看上去也很反常识。

接纳外国人,已不可能?

3月9日,重新把48名中国人送上热搜的,是日本一名行政书士发表在律师媒体上的文章。文章中,这名法律人士展现出了较为公允的态度。她介绍称,随着日本入境管理法律的完善,如今,外国人已经几乎不可能“以领取低保为目的赴日”。申请留学、工作等中长期居住日本者,都需要提交大量的生计能力证明,也需要获得有力的在日担保人。

这名行政书士因此发出呼吁,称在今天“旧事重提”,是为了告诉大量对日本社会福利制度心怀不满的市民——所谓的48名中国人,只是独立的小概率事件,我们不应该因此敌视低保制度本身,更不应该因此仇视中国人。另有一个文章没有提及的重要背景:事实上,从在日华人的总量上看,中国人是在日本领低保比例最低的外国人群体之一。

▮大阪入境管理局。图:KishujiRapid

无论如何,这是一篇中肯的文章,但它似乎没有获得本该有的效果。文章一出,绝大多数作出回应的日本网友,以及一些活跃在社交平台上的政客疯狂转发,但就像没读过内容似的,一如既往地攻击着“外国人群体”以及“纵容这一群体的日本社会保障制度”。

的确,这48名中国人引发了奇观效应,而且符合外国社会对中国人“精明”“爱占小便宜”“喜欢拖家带口”等等负面的刻板印象,为在日华人乃至中国人的信誉留下了不光彩的记录。在当时,大多中国网友也认为这种行为不值得提倡。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人到了海外,无论是否愿意,已经成为最基层的文化使者,一言一行都将被放大到民族形象的层面,应该尤其谨慎。

另一方面,全球经济下行之下,发达国家普遍存在的民族主义情绪也值得关注。日本国内滑落的中产,以及一直没能通过昭和的奋斗神话实现阶级跃升的人群,需要找到一些显而易见的理由来解释他们当下的困境。在日本政府呼吁大开国门、引入外籍劳动力、欢迎外国游客的2020年代,他们很容易对这个正在“渗透日本”的庞大群体感到恐惧。主张国际合作的日本政府自然也令他们不满;但归根结底,在他们的观念中,引发今天这种局面,让日本国家变得“软弱”的,归根结底还是外国人。不用说,其中更不乏试图通过打意识形态战,从中渔利的人群。

不过,情况也不全是如此。2003年,日本政府试图收紧入境法案之际,7000日本市民来到涩谷街头,举着“让我们共同生活”的标语,为在日外国人争取权益。在48名中国人事件中被舆论推上风口浪尖的大阪市市长平松邦夫,他已退出核心政坛很久,但至今仍在社交媒体上积极转发与在日外国人权益相关的内容。15年前,是他在一系列考量之下,最终宣布了取消给这48名中国人发放生活保障的决定。但他同时提出:考虑到他们与二战日本遗孤是亲戚关系,出于一些人道的原因,日本社会应该给予他们一些其他支持。

全球化遭遇着许多挑战。不过,也一直会有一批政治家、法律人士、媒体人士和善良的民众,他们强调理性,关注真相,有同情心,愿意展望未来。这些努力也许不会立即改变舆论风向,但依旧留下了思考的痕迹,可能在未来某一天发芽。

网友评论

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