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阪世博会,中国如何畅想“未来城市”? | 专访中国能建
时间:1744869251756

▮4月15日,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参观者在“智慧未来城”展项前。

在科技不断塑造生活的今天,人工智能、机器人、宇宙探索等前沿领域强烈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而另一边,能源技术——尽管它支撑着社会运转,对人类生活乃至生命至关重要,却因“感知度”不高,较少被公众谈论。而事实上,能源的每一点进步、每一次革新,都深刻改变着我们的世界。

在刚刚开幕的2025大阪·关西世博会中,由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能建)打造的“智慧未来城”展项试图打破能源发展与日常生活的距离感。昨天,《东方新报》介绍了中国馆的3大展区和各个展项;今天则要带读者走进“智慧未来城”展项,领略一幅兼具科技感与可持续性的未来生活图景。

八网融合,中国方案

“智慧未来城”展项位于中国馆二楼的“生生不息”区域内,是大多游客走上2楼最先接触的展区。展区由三维视频、沙盘模型和互动设施组成,彩色灯光不断变幻,为参观者生动演绎了“现代版桃花源”的盛景。

在中国能建的设想中,一个宜居、智慧、韧性的“未来城市”将由八大网络组成,分别是能源网、数字网、交通网、水网、生态网、产业网、健康网和文化网,八网融合,相互促进。在这里,交通网四通八达,低空飞行器穿梭云端、磁悬浮隧道贯通城市、无人驾驶汽车边跑边充电。适老化住宅、体育馆、绿色康养中心等增强城市民生福祉;创意产业园、图书馆、学校等传承塑造城市人文底蕴。

“能源是核心或基础,没有电,什么也做不成。”中国能建现场展项负责人告诉我们。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拥有更加清洁的电能。“智慧未来城”展现了未来城市中的许多能源方案,其中绝大多数都已实现或被证明为可能,只是在追求稳定性、安全性和控制成本等方面都需要一些时间。

未来城市,如何发电?

沙盘右下角,记者发现一个有趣的小岛,岛上高高地支棱着几串大风筝。现场负责人介绍称,这是高空风能发电站,利用千米高空的风能发电。数据显示,千米高空中的风速可达地面风速的2-3倍,发电效率也大大提高。

这并非空想,去年,中国能建投资建设的安徽绩溪高空风能发电示范项目成功实现发电,这是中国高空风能发电技术的首次工程化实践。这当然是一种技术创举,但造型上也有别样的美感,尤其在当下4月的季节里,让人联想到丰子恺画的那些踏青图,春放纸鸢,“东风浩荡,扶摇直上”,有一种蓬勃和浪漫

不过,清洁能源也面临稳定性的挑战,这是如今风力发电或太阳能发电的痛点,天一阴,风一停,就可能出现电力波动,这是“未来城市”无法接受的。因此,储能成为至关重要的课题:沙盘右上角,展示了一排压缩空气储能设备,这种技术将空气存储在地下盐穴中,利用释放时产生的高温高压来驱动发电。这是目前一种前沿且可靠的储能技术手段,同样已经落地实现。中国能建投资建设的“能储一号”湖北应城300兆瓦压缩储能电站已经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年发电量约5亿度。

光伏住宅,自给自足

在“未来城市”中,公路上暗藏发电设施,电车行走其上,边充电边运行。住宅方面,也出现了光伏玻璃、光伏锦石外墙等全新材料,外立面与普通建材无异,不影响美观,但可以大幅利用太阳能发电。同时,还能通过汲取地热实现冬季供暖。这些技术在全球已有一些实验性的投放,如中国雄安新区就有一栋零碳建筑大楼。不过在普及方面,依旧面临成本问题。在技术更加成熟、城市建设进行了新一轮迭代后,化石燃料将被逐渐淘汰。

中国能建现场负责人告诉《东方新报》:这个沙盘是为大阪世博会专门制作的,为配合中国馆主题,采取了一些特别的设计,在建筑模型顶部印上流云纹、龙纹、凤纹、蟠螭纹等传统纹样,选用书卷宣纸、青绿山水等文化符号,凸显中国元素。同时,展项在视频中编入了朱鹮戏水的场景,展示了中日两国在自然生态保护理念上的共鸣。

清洁能源是国际合作热门领域,中日之间也有许多往来,如此前,中国能建曾助力日本岐阜光伏发电项目、山鹿光储电站项目等多个项目建设。未来,如何充分开发新能源项目为全球发展赋能;如何保证能源使用或整个人类生活不对地球环境造成过大负担,这是每一个对人类和未来富有使命感的企业和机构都在思考的问题。

目前,全球能源消费中清洁能源占比已突破40%,中国以光伏、风电、储能为核心的“新三样”出口规模连续6年居世界首位。中国能建致力于为全球能源电力、基础设施等行业提供系统性发展解决方案,在世界清洁能源建设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与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开合作,在新型储能、高空风能、光热发电、火力发电、核电常规岛、水利水电、特高压设计建设等领域拥有国际领先技术。

在2025大阪世博会中,中国能建也将与全球各地的前沿企业一道,提出人类“未来城市”的中国畅想。

网友评论

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