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司平)天下苦“新闻学”久矣。距离日本电视台知名节目编排“中国人吃乌鸦”的事件已过去一周,事件还在发酵。目前,日本电视台承认了对一名中国受访者的剪辑已经构成“捏造”,该行为遭到日本政府的点名批评,在民间深陷讨伐的声浪。然而,日本电视台失去的,还不止这些。
知名节目,为何翻车
事情的起因许多读者都有耳闻。3月24日周一,日本电视台在一档知名的综艺节目中,播出了一名现居东京的广州女子的受访录像。节目中,广州女子连续说出“中国(不像日本)没有那么多乌鸦在飞”“都被吃掉了吧,所以很少”“煮一煮就吃了”三句话。按照通常的理解,大多观众会认为这位受访者在谈论“中国人吃乌鸦”的话题。
然而,根据这名受访女子在后来的澄清,以上三句话是她在谈论不同的三个话题。后两句“被吃掉”“煮一煮”的对象都不是乌鸦,她也没有以任何形式明示或暗示过中国存在吃乌鸦的现象或习俗。很显然,她的发言被别有用心地剪辑在一起,营造出了所谓“中国人吃乌鸦”的表态。
可能是由于“吃乌鸦”话题的猎奇意义,节目播出后,在中日两国引发了巨量讨论。部分日本网友攻击中国人“恶心”,中国网友则谴责这名受访女子胡编乱造,抹黑中国。
受访者很快在小红书等平台发表了对事件原委的说明,也与日本电视台取得了联系。27日,日本电视台下架了涉事节目,并在官网页面中发表了中日双语道歉声明,承认播出的内容与受访者的“发言宗旨完全不同”,表示“日本电视台对本次事件负有全责”,并向受访者和节目观众致歉。
涉事节目开播于2012年,在日本的网络电视门户TVer上有超过600万用户订阅,是不折不扣的“国民节目”。节目在北京、上海、天津、成都等多个中国城市做过街访,在海外观众那里也有相当的影响力。事发前,这档节目通常被翻译为《月曜夜未央》,在中文圈的网络平台广为传播。
“歧视中国人”?谴责与表态
事实上,在本次恶性事件中,日本电视台的反应算得上比较迅速,道歉内容也不可谓不诚恳。毕竟,在电视台道歉的时间节点上,事情真相还未公开,台方也没有受到任何舆论压力。
然而,下架和道歉远未平众怒。3月28日,日本电视台遭到日本总务大臣村上诚一郎的公开谴责。村上说:公众媒体的社会责任在于传播正确信息,满足国民的知情权,希望日本电视台在知晓这一前提的基础上,作出合适的判断。
这次并不高明的“移花接木”在日本民间引发了强烈的批判,程度可能比中国读者想象中更加激烈。毕竟在海外的媒体上,中国网友已经快被抹黑“麻了”,但日本网友却很少意识到自己国家媒体还有这么不体面的一面。大多日本网友和媒体人第一时间看出:中国人确实受冤枉了。
在一贯以保守著称的日本匿名留言社区5ch上,也有网友留言称日本电视台的行为“涉及国际问题,涉嫌人权侵害”。一名电视节目脚本家和粉丝探讨了如今的电视节目是如何一味为博眼球,“以搞笑之名,行排外之实”;也说到了部分被民族主义情绪裹挟的观众,是如何从一些虚假消息中获得廉价的快感。他们说得十分中肯和深入。
目前,负责节目剪辑的工作人员承认是有意为之。根据日本电视台31日公开的消息,这名导演表态称,自己绝不歧视中国人,也没有收到电台的某种授意。自己这么做,仅仅是觉得这样剪辑“更有节目效果”。他的发言引发了更大的讨论。
同一天,日本电视台社长福田博之再次对媒体公开道歉,表示类似编排超出了节目效果的范畴,是绝不应该发生的。电视台同时宣布:暂停该节目的街头采访环节,整改后再播出。街头采访是《月曜夜未央》最大的看点,删除街头采访,等于雪藏了节目。
自媒体时代,节操值几个钱
根据娱乐杂志《东京体育》,事发后,日本电视台内部当即炸了锅。有其他部门负责人表示,本次事件在方方面面都“性质极为恶劣”。抛开涉事者为中国人、可能引发国际争议的问题不谈,从电视业界本身的角度说,“以后观众再也不会相信采访的真实性了”。
有日本电视台员工认为,事件的直接原因是缺乏有力的审核体系。早先,这档节目有过一位姓徐的中国制作人。日本电视台员工认为,如果这样的中国负责人还在,就不会轻易放任谣言蔓延。
也有许多媒体人谈到了传统媒体的流量压力问题。《月曜夜未央》这类街头采访节目,每期都要花巨量的时间,和数百位市民搭讪聊天,但能用作节目内容的,或被认为“有趣”的发言少之又少。没有“有趣”的内容,就做不出有热度的节目。节目没有热度,员工就没有KPI。这就不是日本电视台一家的话题,而是所有大众媒体面临的压力。
一名日本的娱乐记者对网刊FLASH说:老百姓好像喜欢看街头采访节目,觉得亲切,但他们不知道这种亲切的代价是什么。在很多时候,这意味着要在其实十分贫瘠的素材中,硬要挖出冲突和看点。久而久之,创作者和制作人可能在不经意间“铤而走险”,去夸张,甚至去造假。
也有一些业内人士注意到,传统媒体可能早就卷错了赛道。在新闻平台NewsPicks的讨论区中,曾在美国知名科技月刊《连线》担任编辑的松浦茂树指出:在人人都可以当媒体的时代,传统媒体最大的、很可能也是唯一的价值,就是它的专业水平和公信力。像日本电视台这样的大媒体,手握大把的资源和人脉,理应有能力制作出无法被自媒体取代的高质量内容,从而打造自身的文化品牌。
如果认为这种说法过于“理想主义”,那么不妨看一看现实。说得露骨一些,在“中国人吃乌鸦”这条赛道上,一家正经的电视台,有什么理由跑得过X上的短视频呢?毕竟,后者永远更新、更快、更狗血,也更不用为造谣负责。向这样的内容靠拢,传统媒体才“必输无疑”,也会真正地、永远地失去自己最后一批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