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司平)当地时间4月25日,中国跨境电商巨头在美国市场迎来新一波大幅调价,其中快时尚平台SHEIN一条厨房毛巾价格暴涨377%,引发消费者瞩目。
事实上,自4月第2周以来,美国亚马逊平台进口自中国的商品中,已有超1000种出现了高达30%的不自然价格上涨。其中一些商家并未公开说明原因;但当地权威财经媒体称,除了关税,没有其他可以解释。
昨天的利好,今天的陷阱
4月稍早时,特朗普政府签署一份新协议,称将自5月2日起正式取消小额关税豁免政策(De Minimis),在跨境电商市场引发极大混乱。
此前的关税政策,对每人每天一次价值低于800美元(约5800元)的进口包裹实施免税,而美东时间5月2日以后,所有来自中国的包裹都需缴纳120%的关税,或100美元固定费用。按照规定,6月起,固定费用可能涨至200美元。
得益于此前的关税豁免政策,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中国跨境电商大多高度依赖小包直邮模式。用户先下单,商家再发货(极端的情况下,再开始生产),这一“中国速度”极大降低了仓储成本和直销压力,低成本反映到价格端上,成为中国跨境电商火爆全球的不二法门。
然而,时代变了,5月的关税对他们打击尤为致命。根据彭博社,近日,Temu(拼多多海外版)开始加大布局本地仓库,SHEIN则自2月起开始敦促部分供应商在越南设立生产基地。然而,两大平台依旧有8成左右的商品是通过小包直接进入美国市场。与美国亚马逊平台的许多中国第三方卖家一样,这些电商率先在近期陆续宣布调价。
涨价大潮前,一轮囤货狂欢
上周末起,躺在美国消费者购物车里的中国商品或一夜之间价格翻倍,或消失不见。涨价公告发布后,SHEIN美容板块畅销榜的100个商品平均涨价51%;也有商品如前文提到的那样直接涨至近4倍。Temu则开始下架包括拳头产品在内的低价商品,平台倍受欢迎的3-5美元手机壳系列已下架4成。
另一边,本月中旬以来,由美国消费者牵头,欧美国家掀起一轮异样的囤货狂欢,相关话题一度冲上微博热搜。4月16日,淘宝突发冲上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地App下载榜第二,仅次于ChatGPT;18日,在16个国家登顶第一。“如何在淘宝购物”词条成为外国社交平台流量密码。
这是继此前小红书平台欧美爆火后,中外网友的第二次“对账”。关税战反倒给了“中国制造”新的流量。而此前就认可和依赖“中国制造”的大量外国网友,则决定趁5月关税落地前,先扫一批货再说。
客观地说,美国此前对华进口800美元的免税额度相当大方。同等情况下,欧洲各国的免税额度为150欧元(约1250元),而日本仅为16666日元(约850元)。
根据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受该政策刺激,过去10年间,美国的免税包裹从2015年的1.53亿件激增至2023年的10亿件以上,其中大多来自中国。
小小电商,让硅谷巨头也受伤
特朗普政府坚称小额关税豁免政策是“漏洞”,让中国占了大便宜;尽管它的出台,原本有很大一部分是为了减轻美国海关的负担。
目前看来,这一系列的关税政策冲击了绝大多数美国人,从贫困线家庭到华尔街精英。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耶鲁大学经济学家的一项调查显示,这类适用于关税豁免的包裹——它们很大一部分是海淘来的中国平价商品——有48%寄往美国贫困地区,此后,这些家庭的开支将大幅增加。
《日本经济新闻》记者25日从硅谷发来的消息提供了另一个角度,称打击中国电商极大损害了美国头部互联网公司的广告收入。谷歌CEO皮查伊在当天的财报说明会上指出,来自“亚太地区零售商”的广告投入明显减少,并对这一趋势深表担忧。
皮查伊没有点名是哪家广告在减少,但外界普遍推测他指的是Temu、SHEIN等中国电商。一个公开秘密是,这类平台在海外打下最初的江山,靠的就是一掷千万美金级别的海量广告投放,尤其是在谷歌、脸书、X等用户体量大的门户或APP,简直无孔不入。但如今,这些平台似乎正在谨慎调整战略,缩减开支。
根据美国金融网站CreditCards.com,随着关税政策陆续落地,有42%美国消费者已经开始或计划囤积物资,尤其是生活必需品。美国网友涌入淘宝囤货的奇闻,从娱乐角度说是狂欢,商家可能也很满意,但它背后其实是一种悲观情绪。不知当地消费者何时才能重拾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