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司平)“日本引进5万印度人才引发抗议”话题在新浪微博和百度等国内社交平台突然受到关注。媒体报道称,9月29日,北海道和大阪等日本多地相继发生小规模反移民政策游行,个人博主也分享了一些在日印度社群与当地社会发生冲突的影像。
事实上,这段时间中的日本,处在舆论中心的不止有印度,还有非洲。9月25日,日本国际协力机构撤销了此前将千叶县木更津市等4个城市定义为“非洲家园”的项目,原因是该消息公布后,相关城市政府均收到了数以千计的电话和邮件投诉,当地市民质问,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现在生活的地方“即将被非洲人占领”。工作人员反复解释不可能有这回事,仅仅是表达合作意愿,依旧无法平息猜疑,最终撤销了计划。
在今年8月日本举办的印度和非洲相关峰会上,日本政府刚与这些地域达成了一揽子协议,马上遭遇排外风波,不免感到脸上无光。日本的“反移民”类示威视频大多由网友拍摄,在社交媒体流传,大媒体大多不愿触碰此事。不过,也没有机构出面辟谣称这些示威“不存在”,因此还是有一定可信度。
今天,印度和非洲的最大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拥有全球公认的人口红利。除此之外,二者在经济规模、产业能力、未来发展方向等许多方面都天差地别。不过这种区别对发达国家的民众没有意义,总之都象征着“落后”与“犯罪”。9月26日晚间,“非洲家园”项目宣布取消后,千叶县木更津市政府门口依旧聚集了百人左右的示威者。一名现居东京都中央区的主妇称自己在木更津市拥有别墅,所以不希望在街区里看到非洲人。她对《东京新闻》露骨地说:“打个比方,要是接收丹麦人我就没意见。但尼日利亚是个糟透的国家,这是常识。”
在日本政府近期一系列针对在日外国社群展开的工作中,保守党派维新会做了许多重要工作。不过,维新会对日本如今现状的观察是正确的,他们提交给外务省的报告指出:“日本正朝着实质上的‘移民国家’迈进,但政府没有战略,民间缺乏共识。”报告呼吁日本内阁像农林水产大臣、文部科学省大臣那样,设立类似“外国人政策担当大臣”的职位。
或许与日本起初没有长期接受大量外国人的计划有关——一方面,日本政府对当地外国社区情况了解甚少,也很少在教育阶段指导民众如何与之相处。或许政府自身也没有一个关于外国社群的完整愿景。短线的公关能力看来也堪忧:以本次印度、非洲合作计划引发的风波为例,越来越多学者质疑相关机构抗压能力太低,以至于如此迅速地向国内排外势力低头。早稻田大学教授樋口直人指出,诸如“非洲家园”事件,政府与民众之间甚至没有太多价值观的冲突,更多的只是一个修辞上的误会,“连这都解决不了,一收到抗议就只能直接取消整个项目,这让日本将来还如何与其他国家承诺合作?”
然而,这确实不易,需要巨大的行政投入和社会意识的长期积累。在10月4日即将开票的日本自民党总裁选举中,5名候选人都公开谈论了他们对在日外国群体的看法,部分候选人谈得很具体。他们的认识未必都是令人欣慰的,有些也充满偏见,但当这些话语来到公共空间后,就将接受舆论的审视,争议可以辩论,错误也可能得到纠正。这比之前多年中,日本社会并不“排斥”外国人,却默默积累误解和怨气要健康得多。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引进5万印度人才引发抗议”类视频在中国社交媒体传开后,不少网友表现出看乐子的心态,还有人对印度的移民群体展开攻击。这样的声音恐怕没有意识到,当这些国家在与印度和非洲群体产生摩擦时,他们同样在与华人群体产生摩擦。如今一些存在于印度和非洲群体上的不实负面印象、以及这背后片面的看待问题的方式,或多或少,也正强加在海外华人的身上。全球化时代,没有哪个地方能完全置身于人口流动之外。如何与外国群体相处,是每一个正在谋求双赢的国家和地区都将面对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