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币成全球第四位支付货币在国际市场引起热议。有经济学家认为,人民币国际支付地位跃升,意味着国际贸易结算的便利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和交易成本的降低,贸易将从中获利。到2030年,全球有望迎来美元、欧元、人民币“三分天下”的时代。
香港中通社报道,根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的数据显示,去年12月人民币国际支付份额提升至2.7%,超过了日元。要知道,早在2010年,人民币支付占比在全球可是排第35位。今年1月份,人民币国际支付份额又提升至3.2%,创历史新高。
人民币国际支付地位提升,压倒了日元,紧随美元、欧元和英镑。货币支付排名反映的是,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流通性越强,被越多国家接受,国家的地位就真正在提升,与此而来的还有话语权的提升。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发展与国资国企研究所副所长余凌曲28日接受香港中通社记者采访时指出,一方面对微观企业来说,以人民币为计价结算单位开展国际经营活动,可以减少货币错配带来的经营风险,降低汇率风险管理相关成本,从而提升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对宏观经济来说,人民币在跨境支付中比例越高,金融体系发展、货币政策实施就越不容易受到国际美元制约,金融和经济的安全性、稳健性就越高。
综观过去几年,中国金融市场的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的不断推进,利率水平和经济增速明显高于海外发达国家,所以债券等资产对外资持续有吸引力。此外,在疫情冲击之下,中国经济率先恢复,尤其在2021年,中国经济规模突破114万亿元人民币,外贸增长达到20%以上。反过来看日本,这几年经济太糟,再加上疫情相对严重,这都限制了日元的流通,所以日元处于下降周期当中。
余凌曲指出,人民币国际支付地位提高,还有在近期表现上,人民币相对欧元、英镑、日元等其他国际货币币值更加稳定,国际市场主体愿意接纳人民币。而中国贸易、对外投资不断增长,也对人民币国际使用提出了更大市场需求。
不过,人民币国际支付排名虽提升了,但份额占比仍有很大增长空间。目前,美元和欧元分别占比38.86%和37.78%,人民币只有3.2%。余凌曲说,相对经济体量、贸易体量在全球占比,人民币支付所占比重明显偏低。未来,伴随国内金融市场更加发达并面向全球提供丰富多样的金融工具,人民币的国际支付功能也将得到更大幅度的提升。
据摩根士丹利预测,到2030年,有望迎来美元、欧元、人民币“三分天下”的时代。当人民币成为全球主流支付货币的时候,中国内地的进出口企业和居民海外消费就不用再每天盯着汇率的波动,各项政策也会更有主动权,不会过多地受到汇率的影响。
余凌曲说,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提高了,也有利于中国顺势推进数字人民币跨境使用,用更加先进和便利的方式促进人民币国际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