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病毒成为全球关注重点。7月22日,世卫组织虫媒病毒小组负责人迪亚娜·阿尔瓦雷斯在日内瓦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发现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fever)传播情况。世卫组织专家还提醒各国做好应对准备,避免疫情大规模暴发。据悉,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身上有黑白花纹的“花蚊子”)叮咬传播,各年龄段人群均有可能感染发病。
综合广州《21世纪经济报道》、中新网及中国央视新闻报道,近期,中国南方个别城市发生基孔肯雅热输入疫情并引发本地传播。最新通报显示,截止23日,广东省佛山市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已超3000例,主要集中在顺德区,均为轻症病例。据了解,为了防止疫情的进一步扩散,佛山市新增35家医院开展基孔肯雅病毒核酸检测,储备了较为充足的检测试剂,对医务人员进行了培训,到医院就诊的疑似基孔肯雅热病例核酸检测阳性后,都会留院治疗。
目前广东正值多雨高温的蚊媒活跃期,由于伊蚊的特性是在各类小型积水容器中产卵繁殖,控制蚊媒密度需要持续的杀灭成蚊和孳生地清理,专家建议进一步开展广泛的社区动员,通过环境整治清理孳生地来阻止伊蚊幼虫产生。据中国疾控专家介绍,在控制传染源方面,主要是病例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在切断传播途径方面,传染病防控的三个关键环节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段蕾蕾表示,基孔肯雅热可防可控可治,没有人传人迹象。有疫情的地方要迅速开展灭蚊行动,降低蚊虫密度。
段蕾蕾建议公众做好个人防护,白天外出时穿着浅色长袖衣裤,如果有裸露皮肤,要涂抹含避蚊胺和避蚊酯的驱蚊产品,避免在树荫和草丛等蚊虫密集的地方长时间停留。家中要安装纱门和纱窗,晚上睡觉时要使用蚊帐,必要时要配合电蚊拍、蚊香液等灭蚊。如果出现高热、关节剧痛、皮疹等情况,尤其是有蚊虫叮咬史或疫区旅居史者,要立即就医治疗。
基孔肯雅热病毒病原有何特殊?
从病原学角度分析,基孔肯雅病毒隶属于黄病毒科,是一种单股正链RNA病毒。其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约50纳米,具有脂质包膜,包膜表面分布着糖蛋白突起,这些结构为病毒入侵宿主细胞提供了重要帮助。
作为黄病毒属中的甲型黄病毒,基孔肯雅病毒依据基因序列的差异可划分为多个基因型。不同基因型的病毒在致病性与传播能力上存在差异,这种特性使得其在流行过程中可能表现出不同的危害程度。
该病毒对热、紫外线及消毒剂较为敏感,在不利环境中易失去活性。但在适宜条件下,它能在环境中存活较长时间,这一特性显著提高了病毒传播的潜在风险。
在传播机制上,无直接人传人的报道,当携带病毒的蚊子叮咬人体时,病毒会随之进入体内,并借助血液系统扩散至全身。进入人体细胞后,病毒会完成复制过程,而当蚊子再次叮咬感染者时,病毒又会随之进入蚊体,进而通过蚊子的叮咬行为传播给其他宿主,形成传播循环。
目前没有疫苗和特效治疗药物,采取的都是对症治疗,比如使用退烧、缓解疼痛的药物。这种感染的最大特点是伴随着明显的关节疼痛,此前的研究显示,部分患者的疼痛可能持续较长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