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以为这是一部风光片你就错了——专访东京国际电影节参映影片《又见奈良》中国导演鹏飞
时间:1604339178000 来源:东方新报

​往年金秋时节召开的东京国际电影节是东京的一大盛事,中国电影周上中国影星星光熠熠闪耀东瀛。可惜今年因为疫情原因,中国影人难以到场,而10月31日中日合拍片《又见奈良》进行了特别放映而受到瞩目。


作为中国青年导演鹏飞编剧执导的第三部作品,本片聚集了中日顶级电影人,由河濑直美、贾樟柯监制,吴彦姝、英泽、國村隼、永濑正敏主演。导演鹏飞以残留遗孤这一特殊人群为视角,对那场战争引发的伤痕进行了反思。


相关报道:

“又见奈良”,又见中日“光影对话”

 


鹏飞



《又见奈良》的故事发生在2005年,讲述了年近八十的陈惠明久久没有收到当时收养的战后遗孤养女丽华的回信,忍不住思念,远赴日本奈良,在二代遗孤小泽和退休警察一雄的帮助下踏上漫漫寻人之旅。在异国他乡,他们邂逅了许多归国遗孤,他们的生活展现了战争创伤的另一个侧剖面,文化差异与冲突下,寻人旅程变得波折不断,养女身在何处成为所有人心中最大的谜团。


《又见奈良》在今年8月的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进行了展映,并入选了金爵奖,两场展映的票在18秒内被抢抢,收获不俗口碑。本报记者8月在上海对鹏飞导演进行了专访,他表示:奈良在中国知名度很高,但如果以为我拍的是一部风光片,那就错了,这是一部战争反思的影片,我想讲述的是战争伤痕影响中日几代人的故事。


1945年战败后,日方在撤退过程中许多战时移民的孩子因为父母丧生或归国,成为了孤儿滞留东北,被中国家庭所收养,继而成家立业。随着中日邦交正常化,许多日本遗孤得以重回日本,却也在客观上造成了中方家庭的“骨肉分离”,这个特殊人群在日本被称为“残留孤儿”,在日本的知名度反而大于中国。


谈及创作思路,鹏飞导演表示:“一开始只是确定想要拍一部反战片,但对于如何去展现,并没什么明确的想法。读了日本遗孤有关的书籍之后,这种超脱于血脉的亲情深深震撼了我。在我看过的采访中,很多养母最大的愿望就是去日本看看自己的孩子,所以我想要拍这样一部电影,我想去圆这些养母的梦。”


鹏飞在奈良花了8个月体验生活,他接触到了大量“残留孤儿”,从1945年出生的一代带着二代来到日本,到10岁来到日本的三代,再到在日本出生长大的四代。每一代都有着共同的对于身份认同的困惑,以及“残留孤儿”这个身份被日本社会接纳的问题。


一代和二代的“残留孤儿”们,大多数不懂日语,要不靠政府的救济金生活,要不从事一些保洁和装修等不需要语言的生活。到了三代,因为在日本长大,语言不再是问题,在当地企业里工作的人很多。而到了四代,则在日本土生土长,完全融入日本社会。但却习惯性隐藏自己是“残留孤儿”的事实,因为担心在学校里被霸凌。虽然,这些“残留孤儿”有着日本血统,但是骨子里依旧还是中国人的性格和习惯。在家吃酸菜猪肉水饺,逢年过节在社区里表演扭秧歌。虽然住着日本政府提供的和式住宅,但是家里的摆件无一不是浓浓的故乡味道。有很多二代的遗孤,在日本政府安排的免费日语教室学日语,学了10几年依旧没有什么提高,一个二代的大妈告诉鹏飞导演,年纪大了记不住了,来学就是为了和老姐妹们唠嗑。日语教室要求遗孤们每周写一篇作文,他们写的都是自己小时候在中国的故事。但是对于他们来说,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回不去的异乡了。



《又见奈良》电影海报



鹏飞导演将本片的选址安排在一个奈良市的郊县御所市,这里是一个名不经传的安静小城,这里没有奈良那些著名的寺庙,也没有网红的小鹿。其实在整个影片里,鹏飞导演也没有去刻意拍摄那些奈良的著名景点。这也延续了鹏飞导演一贯的对于小地方和小人物的关注偏好,他的电影更多回归于人物命运和内心。

 

在片中很难回避关于中日战争这段历史的讲述,鹏飞导演用一段动画将这段历史一笔带过,“我并不想拍战争的场景,主要想讲的是在那个疯狂的年代下人性的光辉,实际上这是一个家庭的故事,而这个家庭也是因为那场战争而走到了一起。我对于战争想说的,其实都在养母和女儿之间的感情中体现了。这部片子在面对中日观众时,我也希望大家看到的是战争的伤痕对无数个家庭的影响。这种人性的宽度我认为是大于战争的。”鹏飞导演说道。

 

虽然是反战片,但是鹏飞导演特有的幽默感,让观众看完并不觉得沉重。“我喜欢用幽默的方式去讲述那些沉重的话题,我的幽默不是来自一个段子,而是我对于生活中点点滴滴的观察和理解。让人们笑过之后,又能领悟到一些什么。”

    

因为疫情原因,鹏飞导演并没有出席本次东京电影节的特别展映单元,但他希望这个寻亲的故事,将人性淡淡藏匿于奈良的自然和人文背后,能够将泪水与感动带给日本和华人观众。



 


日本全国大型连锁量贩店





网友评论

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