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哈尔滨走出来的著名歌唱家任雁—— 边走边唱的美丽人生
时间:1524566822000 来源:东方新报

19809月,一场名为“新星音乐会”的演唱会在北京首都体育馆举办。在这场日后被称为新中国流行音乐发端的演出上,当时19岁的黑龙江女孩任雁演唱了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这是这首广为流传的经典歌曲首次在大舞台上公开,作为歌曲原唱的任雁,和一同登台的朱明瑛、苏小明、郑绪岚、远征、吴国松、王静、李默一起,被视作新中国第一代大众音乐歌星。

 

凭借傲人的天赋,任雁得以考入中央歌舞团,师从著名作曲家谷建芬,除了《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她还演唱了《妹妹找哥泪花流》、《兰花与蝴蝶》、《咪咪曲》、《哪有树儿不缠藤》、《闪光的星》、《大青山新歌》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歌曲。在刚刚迎来改革开放的中国,任雁的歌给中国歌坛带来新风,也慰藉了很多人的心灵。

 

如今的任雁早已淡出国内歌坛,旅居日本多年。从哈尔滨到北京,再到东京,命运曾经眷顾她,也曾捉弄她,但是凭借着黑龙江人特有的豪情和不屈不挠的劲头,任雁始终努力地生活着,且不失美丽优雅。


任雁



歌唱着从哈尔滨走到东京

 

17岁以前,任雁一直生活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她成长于一个有着浓厚文艺气息的家庭,父母都非常喜欢文艺表演。但在文革年代,因为“出身不好”不能进入专业表演团体,任雁的父亲只能作为企业内部的业余话剧演员登台演出。即便这样,任雁还是得以接受文艺熏陶,从小就憧憬着能像父亲一样成为话剧演员。

 

只是,年少的任雁并没能朝着话剧方向发展,而是被天生的一副好嗓音带向了歌唱之路。还在上小学的时候,就被学校推荐参加各种歌唱演出。看到孩子表现出来的歌唱天赋,父母决定让任雁接受专业训练,以后进文艺单位工作,于是让她跟当时黑龙江省著名的音乐老师学习。

 

上世纪70年代末,文革刚刚结束,文艺界面临着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于是中央直属的几个文艺团体前往全国各地招收新人。1978年,任雁的音乐老师李高柔听说中央歌舞团的老师在哈尔滨招人,于是向他们推荐任雁。但实际上那时候招生已经结束了,去哈尔滨的老师是去为一个已经被录用的学生办理进京手续的。李高柔坚持让中央歌舞团的老师听任雁唱一下,于是任雁唱了一首著名歌唱家李谷一的《边疆的泉水清又纯》。中央歌舞团的老师对任雁的演唱很满意,开玩笑说“这不是李谷二嘛”,并决定带任雁去北京。在北京,任雁的歌声也得到了时任中央歌舞团团长程云的认可。就这样,17岁的任雁带着自己的音乐梦想走进了中央歌舞团,作为独唱演员开始了新的歌唱生涯。

 

因为唱谷建芬的歌唱得好,任雁被人推荐给了谷建芬,开始跟谷建芬学习。谷建芬在音乐上给了任雁很多指导,并开始给她写歌。谷建芬给任雁写的第一首歌是《兰花与蝴蝶》,任雁演唱后反响很好,被当时知名的电台节目反复播放,唱片卖得也很好。任雁说,在那之前的歌曲大多是旋律高亢、进行曲式的,文革之后类似《兰花与蝴蝶》这样旋律柔和优美的歌一出来,马上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当时中国的文艺氛围正在转变之中,旋律柔和的歌曲往往容易被视为“靡靡之音”,艺术家们创作和演唱这样的歌曲是需要勇气的。谷建芬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位,为探索新时代中国大众音乐之路作出了重要贡献。那个年代的年轻人渴望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但却没有很多合适的歌曲可唱,谷建芬决定为年轻人写歌,而《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

 

19809月,《北京晚报》策划的《新星音乐会》在北京首都体育馆举办,任雁等当时的8位歌唱新人聚在了一起。这场以推出新人、推荐新歌、活跃人民文化生活为宗旨的演唱会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后来被舆论视为中国流行音乐的发端。这场演唱会在任雁的演唱生涯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同时也是一段挫折的开始。

 

在《新星音乐会》上,除了演唱《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以外,任雁还演唱了另一首同为谷建芬创作的《咪咪曲》。尽管听起来有点类似儿歌,但《咪咪曲》的曲风和歌词在当时可谓是一首新锐的歌,谷建芬在歌曲中设计了一段学猫叫的环节。但正是因为这首歌,谷建芬受到了主管部门的批评,称这样的歌是“低级趣味”。任雁也因此受到了影响,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能得到单位重用。任雁说,当时对自己的演唱生涯感到迷茫,自己个性太要强,以致于没能继续活跃在舞台之上。

 

那时候的任雁,极少有机会出国演出。两次出国演出中的一次就是到日本神户,作为嘉宾参加日本歌星尾形大作的演唱会,这也是任雁与日本最初的缘分。

 

直到90年代初,任雁遇到了一位在日本工作的德国人,两人开始相恋,任雁的人生又有了新的转折。1992年,两人相恋一年后结婚,任雁随丈夫到了日本,开始了20多年的旅日生活。




 

为华人音乐事业作贡献

 

到日本后的最初7年间,为了照顾丈夫和孩子,同时也为了尽快学会日语,任雁没有工作,也没有登台演出过。但毕竟唱了那么多年的歌,丢掉太可惜,等到孩子稍微大些了,任雁又开始在日本参与一些演出,包括商业演出、个人音乐会以及各种义演。

 

因为要照顾家人和学习日语,早些年任雁比较少和在日华人接触。渐渐地她意识到日本是一个相对保守的社会,外国人要想完全融入日本社会比较难,在日华人需要相互帮助。于是她开始积极参加包括全日本黑龙江联谊会在内的华人圈子的活动,为丰富在日华人精神文化生活作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

 

在任雁看来,如今的在日华人所从事的行业多种多样,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大家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也有能力进行更多的文化和社交消费了。她说,华人圈比以前更团结了,现在大家能够聚在一起办成很多事。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壮大,包括音乐在内的中国文化也在海外有了更广的传播,任雁希望能够以此为契机,尽可能地在日本传播中国的音乐文化。

 

在日华人社团东京话剧艺术协会成立,任雁受邀担任艺术总监,在任雁的建议下,协会今年2月在东京演出了话剧《雷雨》,任雁在剧中扮演繁漪。选择《雷雨》是因为这是一出经典剧目,同时也因为该剧舞台布景少,开支相对较少。即使只需变换一次舞台布景,但演出的开支对于这个新成立的社团来说仍然是个难题,为了确保演出的基本效果,任雁与丈夫商量后演出提供了100万日元的无偿援助。

 

确定要演《雷雨》的时候,距离公演只剩3个月,大部分演员只能用业余时间排练,因此排练只能晚上在演员家里进行,时间非常紧。然而不巧的是,距离公演只有10天的时候,任雁的手臂不小心摔骨折了,医生建议尽快住院动手术。但是动手术就不能如期演出,600张演出票已经卖出去了,任雁觉得责任重大,决定延期手术,带伤演出。演出顺利结束后,任雁立即去医院办理住院手续,接受手术治疗。手术前医生称很有可能会留下后遗症,所幸伤口恢复得很好,但是她的手腕上却留下了一条明显的伤疤。

 

演话剧是任雁儿时的梦想,为了演出出钱出力,甚至冒着健康风险,任雁说一旦参与了这项工作,就应该就职尽责。

 

与此同时,任雁还在以另一种方式继续着自己的音乐事业。任雁连续两季担任“中国新歌声”日本赛区的评审老师,在评审中,她发现很多年轻华人非常有音乐才华,但是没有舞台展示。她希望能够寻求一些支持,在日本为这些年轻人策划演出,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任雁坦率地说,其实自己年纪大了,登台唱歌只是出于兴趣过把瘾而已,如果能够为年轻人提供一些机会,这比自己登台演出要更开心,就像年轻时国内的老师帮助自己一样。



 

只要活着就要美下去

 

从任雁身上看不到同龄人常见的模样,时间在她身上几乎是停止的,总是保持着精致的装扮和年轻的姿态。她说,很多人会觉得都过50岁了还美什么啊,但她不这样想,她非常注重美,认为“只要活着就要美下去”。

 

任雁说,毕竟自己还是希望有机会能够继续登台演出,一个演员站在台上,无论是声音还是外表,都应当尽可能地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这也是职业精神的一种体现。追求美对任雁来说不只是职业要求,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她并不是只在出门的时候才化妆打扮,即使不出门,起床首先要做的就是收拾装扮自己,哪怕只是在家洗碗做饭。

 

她说,“我是热爱生活的人,珍惜自己给别人的印象”,“作为女人,放任自己老下去是件遗憾的事情,我不怕老,但是老得有风度、老得有味道,有什么不好呢”,“我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但是我想尽量把自己美的一面展示出来”。

 

尽管已经离开家乡多年,但是任雁对家乡一直心怀感激。中国文艺圈有不少黑龙江人,在任雁看来这或许不是偶然。她说,以哈尔滨来说嗓子好的人很多,这可能因为东北大地水土养人,当时很多文艺团体去哈尔滨招新人。和东北其他地区一样,黑龙江人豪爽乐观,有幽默感,出了不少喜剧演员。黑龙江人的幽默感不是刻意演出来的,而是天生的,大家日常生活就是这样。

 

任雁说,在日本生活多年后有了一个深刻的感受,无论在什么圈子生活,自己还是中国人,身上流着中国人的血,还有着黑龙江人的印记。比如说口味,无论去到哪个国家的中餐厅,只要有她都会点一些东北家常菜,比如大拉皮、酸菜炖粉条,也会时常想吃酸菜馅的饺子。

 

任雁时常想起儿时经常去的地方,希望回国的时候能去看看。她说,每次回哈尔滨都能感受到变化,很高兴看到家乡日新月异、不断发展,但令人稍感失落的是,常在梦中出现的那些地方,如今却慢慢消失了。任雁说,这种矛盾的感情或许就是乡愁吧。


 


网友评论

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