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的眼光日本人的市场 —访盛光食品株式会社代表取缔役社长马海涛
时间:1501751129000 来源:东方新报


东方新报记者 李沐航

马海涛,上海人,今年54岁了,盛光食品株式会社代表取缔役社长,经营着一家很有故事的贸易公司。因为通过他的不断努力,在日本蔬菜市场上出现了日本人从来没有见过的蔬菜品种,也通过他的努力,日本的中国蔬菜贸易被做的红红火火。


访盛光食品株式会社代表取缔役社长马海涛

进军日本“蔬菜圈”

作为一名“精明”的上海人,马海涛的贸易公司从整体来看很顺利,每项业务都处在一个较为合适的时间节点,但仔细看又会发现,马海涛做生意并非靠的是运气,反而靠的是实实在在,一步一个脚印。据马海涛介绍,他在上海国际邮政局从事政工工作,1988年来到日本,随后就如同广大留学生一样,通过语言学校、大学院校一步一步走向社会。之所以会进入“蔬菜圈”,其契机是一段在日本大地贸易公司的工作经历,通过这份工作马海涛了解到日本市场对蔬菜的需求,也知道中国本土的蔬菜是可以叩响日本市场大门的。马海涛说:“作为一名上海人,他在中国从来没有下过地,也正是通过这第一份工作,他接触到了中国的农名,了解到了中国的蔬菜种类、产量和种类有多么惊人,完全有了一个全新的体验。”从此以后,马海涛便真正进入了日本的“蔬菜圈”了。

吸取经验 升级产品

由于各种机缘巧合,马海涛在离开第一家贸易公司后,在面前有两条路需要选择,一,转职;二,自主创业。正是因为第一份工作带来的经验和人脉关系,马海涛决定放手一搏。通过之前工作的合作伙伴关系,马海涛与青森农业组合(以下简称“青森农协”)建立了合作关系。由于青森盛产大蒜,随即马海涛决定将山东大蒜引入日本。但是由于第一次独立体贸易,日本人对很多细节的严苛要求年轻的马海涛并不了解,即便在自己亲自盯生产、装箱、货运的前提下,当集装箱的货品在青森农协收货时,大蒜的大小、美观度、以及品质等方面,还是让对方不满意,所以第一个单子,以失败告终,但也正因为这次的 “失败”马海涛真正了解到了日本人对品质等方面的要求。随即在山东的金乡大蒜研究所开始了对大蒜的进一步研究,以往中国国内生产的大蒜均以紫皮大蒜为主,但基于市场调研发现日本市场对白皮大蒜的需求是相当巨大的,虽然白皮蒜属于品种改良,成本也高于紫皮蒜,但是马海涛还是将白皮蒜引入日本,在与青森农协继续白皮大蒜的合作中,马海涛还开发出剥了皮的“真空大蒜”产品,从此在日本各大超市,人们发现了干净美观且价格低廉的中国产“真空大蒜”和白皮大蒜。

正式进军日本蔬菜市场

随着1998年日本连续遭遇几次大型台风登陆,日本的蔬菜种植遭受大规模破坏,一时间各大超市蔬菜价格飙升且经常断货。而在“大蒜领域”做的风生水起的马海涛此时也被几家食品加工厂和批发市场找到,希望通过他进口一些中国产的蔬菜。也就是通过这个契机,在98年年底前,马海涛顺利将中国产的大葱、洋葱、胡萝卜、萝卜、卷心菜、牛蒡进口到了日本市场。也正是从98年开始,在日本的中国蔬菜贸易公司从很少几家变成了现在该领域的几乎没有日本公司的局面。马海涛告诉记者,在2008年“毒饺子”事件以后虽然各大超市几乎不销售中国蔬菜了,但是业务用、加工用领域,现在中国产的蔬菜市占率至少达到40%

让杏鲍菇和独头大蒜首次进入日本

日本是一个独立的岛国,自身蔬菜种类极为有限,通过马海涛的努力和探索,在市面上日本人第一次见到了杏鲍菇也第一次见到了独头大蒜。马海涛最后告诉记者,作为一名上海人,很早前走出去的人就已经很多了,当时大家都想着在日本打下一些基础再回国发展,但随着来日本时间越久,也做出了一定的成果,也就逐渐适应了这边的生活,而且可以从事两国间的贸易,使双边受益,加之现在国家越发强大,综合国力有了质的飞跃,作为一名在日本生活的老华侨,内心是非常自豪地。

网友评论

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