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中新社驻日记者刘莉生眼中的——
上世纪90年代,在日本打拼的那一批福建人
【记者朱耀忠报道】日本亚洲太平洋观光社位于东京银座,社长刘莉生出生于福建福清,他是一名资深媒体人,毕业于厦门大学,来日后先后在立教大学、东京大学留学,1995年至2000年,刘莉生任中国新闻社东京支局长,亲眼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批福建人蜂拥来日的大潮,看到了他们在日挣扎与拼搏,他们的酸甜苦辣,同时也为福建籍华人中的有志有为者欢欣鼓舞,8月2日下午,记者来到刘莉生的办公室,听他讲述亲身经历的“往事”。
“上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随着上海人来日本的大潮之后,福建人来日本应该是非常多的。有各种方式来的,有来求学的,很多人花了很多钱,也不可否认有一些人通过‘蛇头’偷渡来到日本。这要从那个时代的大形势来看,当时中国跟日本收入差距非常大,有的地方差距能达到近100倍。许多人都是举债,风险非常大,来这里就要拼命去打工,一是还钱,二是还要寄钱回家养家人,一些人无法继续学习,就“黑”了下来……对于在日华人社会、对于闽籍新华侨来说,这是一段不堪回首的经历,大家可能都不愿意再提起这段往事。但是我认为,这是一个不可忘记的、巨大的精神财富。在这当中,也有很多人正面直视,有人看到中国人这么辛苦,又看到日本这么繁荣,就毅然决然地提前回去了。”刘莉生近影。(本人提供)
他们很多人回到了家乡,以在日本学到的技术、知识和拼命精神,投身于中国的经济大潮,成功下海,搞房地产、搞教育,风生水起。刘莉生说:当年,一些人“黑”下来就是为了家人能过上好日子,有人把身体搞坏了,但也确实积累了一些财富。这种情况现在基本上是看不到了,今非昔比,中国经济发展很快,跟日本的收入差距也在大幅减少,单单为了钱来日本打工,把生命耗费在这里,没有什么必要了。
说起著名侨乡福建,以及福建籍华侨华人的传统,刘莉生侃侃而谈:我自己就出生在一个华侨家庭,母亲就是在印尼出生的华侨。当年,很多福建人下南洋,成功的人就回老家捐建学校、医院,修路造桥,做公益事业,给大家产生很好的影响,对后辈来说,无形中也起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
“上世纪90年代那一批来日本打拼的福建人,其实对于家乡也有很大的贡献”,“对”,刘莉生接着记者的话题说:他们为什么这么拼命的打工后再回去呢,就是有一个精神动力。老一代人当初在南洋,就想着要为祖国做贡献,这些先辈们的故事,也激励他们到日本后,拼命打工、学习,我们福建人喜欢说‘爱拼才能赢’,在他们身上就充分体现出来了。”
说到福建人、在日闽籍华人的特点,刘莉生总结说:第一个是吃苦耐劳,第二个是家乡观念非常强。说起吃苦耐劳,因为大家都是从农村出来的,家庭条件也很艰苦,在异国他乡,好几个人挤一个房间对城市人来说,可能很辛苦,但对农村人来说并不算什么;说同乡一家亲,福建农村人的互助观念、家族观念比较强。亲戚的亲戚就是自己的亲戚,朋友的朋友就是自己的朋友,同乡过来的大家互相多照顾。
“9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起来,大家看到在国内有很多好机会,与其在这里耗下去不如回国”,更重要一点就是,他们在这里培养了毅力,也学到了一些技能,有些人回去后,开了咖啡屋,做日本料理店,还有人办驾驶学校、日语学校,办武术学校……刘莉生说,“我很敬佩他们,这种奋斗精神是很让人敬佩的,因为他们不是靠别人的接济,而是靠着自己有限的经济条件,拼命努力,最后获得了成功。对于父辈的这些‘往事’,现在的年轻人不一定爱听,但在历史上是确实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精神财富。”
最后,记者请刘莉生总结一下在日闽籍华侨华人的特点,他翻开他们公司出版的最新号《中国纪行》杂志,翻到其中一页,那是福建省工商联办公室的一张照片,墙上贴了几个大字“善观时变、合群团结、敢冒风险、恋祖爱乡”,刘莉生笑着说:那便是最贴切的总结。(本报实习记者范筱汐整理录音)
(刘莉生,出生于福建省福清市, 1995年-2000年任中国新闻社东京支局长,2000年-2008年任中国新闻社图片网络中心主任,2008年-2014年任香港中国旅游出版社副总编辑,2014年底起出任日本亚洲太平洋观光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