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应积极引导中国游客赴日深度游
专访国家旅游局驻日首席代表:罗玉泉
2015年,中国访日游客达到近500万人次,“爆买”成了日本2015年度热词。进入2016年,访日游客的人数也在持续增加,1月至5月中国人访日总计为249万4200人,上半年预计将突破300万人。不少在日华人也看到了其中的商机,纷纷投资旅游业。而明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中日旅游业的交流前景是否会更上一层楼?如果说旅游是在日华人创业的新商机,现存的种种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对此,国家旅游局驻日首席代表罗玉泉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独家分析并解答了华人在日做旅游的政策、环境以及所面临的问题。
记者:华人在日创业的不少,不过以前主要还是以餐饮居多,而我们发现现在的新华侨创业,很多人都将目光投向了旅游。这一点您如何看待?
罗玉泉:其实我们现在看到的在日华人个人或者一个团体要从事旅游方面的工作,也都是一个微观的角度,大家主要还是以营利为目的。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其实深层的原因是由于近几年来,国内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收入高了,出境游也才兴盛起来。从前,八、九十年代就根本没有人谈旅游。
从中日两国来讲,过去主要是日本游客到中国去的多,像上个世纪80年代、90现代都是大批的日本游客到中国去,那时候日本一直是中国第一大的入境旅游市场。最多的时候达到将近年间400万人次,而且日本人口基数只是中国的十分之一。
以前到中国的外国游客里边日本一直占据第一位,到21世纪之后,韩国游客急剧增加、日本变成了第二位。现在我们看到局面似乎扭转了过来,中国人到日本旅游的越来越多。
回顾过去,其实早在2000年的时候,国家旅游局就跟日本国土交通省签署了政府间的协议,开放中国公民到日本来旅游,尤其是在签证上放宽了政策。从北京、上海、广东这三个经济程度比较发达的省市开始,持有这三个省市户籍的居民可以办理到日本旅游的团体签证。2005年,名古屋开万博会,此时国家旅游局与日本国土交通省协商,全面开放了中国公民到日本旅游的团体签证。这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到钓鱼岛事件之前,中国游客访日都是呈增长趋势,虽受到钓鱼岛事件影响,到2014年左右,中国游客访日的势头又恢复了。尤其是2015年,近500万中国游客到日本来。这也是中日两国旅游交流史上一个重大的变化,对中日民间友好交流、经济发展都带来了促进作用。
记者:去年访日中国游客达到500万人,那么在您看来,接下来这个人数还会继续增长吗,还是说将会进入平稳阶段?
罗玉泉:今年截止到4月份的统计数据,访日中国游客的数量比去年同期平均增长了20%左右,所以按照这个趋势,全年下来如果没有大的事件影响,估计将近会达到600万。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去年团体的客人比较多,今年以来虽然也有团体客人,但是小规模的团、自由行的人在增多。
这与国内整个的旅游情况也有关系。去年中国国内旅游的人数是40亿人次,相当于一个人一年出行两次半左右。出境游是1亿2800万人次,其中到日本是近500万。这里面原因有很多,收入增加、签证的宽松、航线的便利、日元贬值等,再加上一些宣传的工作。
2003年,日本国土交通省制定了“观光立国”的政策,增加草根之间的交流。过去日本其实是以出境游为主的,不太接受外国人到日本来旅游,这几年日本人也看到了,要让各国人接触日本传统文化,了解日本,还是要让人亲自到日本看一看,百闻不如一见。再加上日本经济、人口的压力,观光立国也是势在必行,所以制定这项政策以后,日本也在不断地推进入境游。如果这个政策持续下去,而且中国国内的经济保持稳定发展,游客还会增加,只不过近两年增加的幅度可能会趋向于平稳。到2019、2020年可能还会有一个提升。因为2020年日本要开奥运会,另一方面目前日本国内存在酒店、交通、导游服务等方面接待不足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时间去解决。第三,国内以前团队来的游客价格相对较高,服务质量都还不错,但是到后来很多旅行社大打价格战,低团费、甚至零团费,导致赴日旅游团体旅行的服务质量大大下降。所以,负面的影响不容小觑。还有一部分人参加过旅游团以后,第二次第三次就想自己来,自由一些。
记者: 在您看来日本这边的观光设施目前有些什么样的改善?您对此有些什么建议呢?
罗玉泉:像东京、大阪这样的大城市人口集中,土地紧张。市中心大巴车来了没有地方停,像大阪心斋桥那片,十几辆、二十几辆的大巴车一来,就挤得满满的了。还有酒店也是供不应求。日本现在也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在一点一点地改进。大阪市政府就在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利用政府用地合作开发停车场等,但是短时间内要解决也不是很容易。
酒店业方面现在也有在对老酒店进行改造,同时欢迎外资来建设酒店。另一方面,日本其实希望游客能分散到地方上去,除了东京、大阪、京都这些热门地,希望游客到其他地方去走一走。
记者:如何让客人分散到地方呢?
罗玉泉:日本比较希望游客到访之前先做一些攻略,我们也在提醒他们多增加中文标识。国家旅游局会做一些宣传册,另外现在日本一些地方政府也比较积极,加大了到中国去宣传推广的力度。
中国出境游这个市场很大,各个旅行社也都希望分这个“大蛋糕,”对旅行社的产品的引导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如何满足这些游客的需求是关键。日本很多地方政府其实很希望游客到他们这里来,但是不了解游客们的需求。这就需要旅行社、媒体作为一个中介,来引导市场。
记者:就像您说的现在就是需要旅行社、媒体这样一个中间人搭建一个桥梁,很多在日华人也看到了这个商机,纷纷投身旅游业。您认为现在这个市场情况如何?有没有一些不规范的地方?
罗玉泉:现在的新华侨跟老华侨不一样了,老华侨闯天下都是靠“三把刀”——菜刀、剃头刀、剪刀(做裁缝)。而新华侨都比较年轻,了解国内的情况,所受的教育、文化水平都比以前的老华侨高,所以都会选择从事水平更高一些的工作。
据我所知很多年轻人都是一开始带亲戚朋友在日本游玩,后来发现这些亲戚朋友回去一传十十传百,来的人越来越多。从中发现了商机,加入在日本成立这样一个机构,作为一个企业去运转,一是解决了国内的人过来参观、学习交流的需要,自己本身也得到一份工作。而且从事旅游业门槛比较低,市场也大。但是我觉得既然要进入这行,得尽快去熟悉、掌握它。首先要从政策上、法规上去熟悉旅游行业的知识,包括怎样注册旅行社、有哪些要求?怎样建立业务联系?包括同周围的、国内外的旅行社建立业务联系,再要从实践上、管理上去下功夫。
从长远上来讲,旅游也是一个窗口,通过旅游可以接触到很多东西。比如很多朋友第一次来可能是观光,看看日本的旅游景点,第二次来可能就会看到更深层的东西,例如自己是学习畜牧的,那可不可以跟日本的农业有一些交流呢?类似这样的需要可能会不断扩散。对于增加中日双方的了解互相学习都是有帮助的。
记者:对于一些旅游公司走高端路线您如何看待呢?
罗玉泉:这还是利润的驱使。刚开始来日本价格比较高,利润也高。随着现在赴日旅游大众化,价格压得很低,利润自然下降。但是中国国内有钱人也很多,他们就盯上这一块了。比如有国内的有钱人他就想利用专机来日本,那么有人去做也无可厚非,有需求就有市场。不过旅游也就是一个产品,仅仅是跟风也不行。还是得根据自己的所长,有自己专业、独特的东西,然后到国内交流。
记者:日本人赴中国旅游现在怎么样?
罗玉泉:日本人到中国旅游,从钓鱼岛事件以来一直处于低迷状态,最多的时候也将近有400万人次。去年2015年是250万。从今年的数据来看,2、3、4月份都比去年同期有一定的增加。日本的一些旅行社在做中国的产品,还有一些友好团体也在推进。这三年,中国的变化很大,基础设施建设、各景点的建设都在不断完善,而且大量中国游客来到日本,通过游客他们也能看到中国的变化,我想今年的情况应该比去年转好。
记者:在国家旅游局的角度,会出台什么政策推动日本人赴华旅游?
罗玉泉:国家旅游局从前些年就在推日本市场的入境游,每年也会制定一些旅游的主题,例如“丝绸之路”旅游年。今年我们也跟日本旅游业协会一起开展中国旅游复兴的论坛,把中国旅游的新线路、新景点推广出去。通过展会、报纸、广告等加大宣传力度。也会争取日本企业的支持,再有是邀请一些旅行商到中国区研修、考察。请媒体去中国做采访、报道等等。
其实日本年轻人对中国了解很少,包括现在很多旅行业的从业者,他们自己对中国都不了解,所以希望加强年轻人之间的交流,调动年轻人对中国的兴趣。
记者:您对中日两国之间旅游业的将来有什么远景规划吗?
罗玉泉:中日两国旅游业需要趁着两国关系稳定发展的时期,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日本社会的文明礼貌,也让更多的日本人了解中国的发展、变化。其实现在地方政府之间的交流也很多。例如日本长野县1998年曾经开过冬季奥运会,与河北的交流就很频繁。展望未来,中日之间旅游业的发展还是前途光明,而要想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是年轻人之间要加强交流、促进相互间的理解,也希望(相关部门)能多创造中日青少年交流的机会。
明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对此,罗玉泉还透露,国家旅游局正在研究讨论,准备开展一些大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