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跑八年,村上春树终与诺奖无缘 早稻田大学教授:村上文学不属于这个时代
时间:1477582194000 来源:原创

陪跑八年,村上春树终与诺奖无缘

早稻田大学教授:村上文学不属于这个时代

1013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公布,美国民谣歌手鲍勃·迪伦斩获殊荣。获奖理由是其“用美国传统歌曲创造了新的诗意表达”。从1961年发布首张专辑至今,迪伦在流行音乐界和文化界起到的影响已超过50年。

连续八年提名候选的日本小说家村上春树再次与诺奖擦肩而过。这个结果似乎也在人们预料之中。但同时,每年英国博彩公司“立博”(Ladbrokes) unibet两家著名博彩网站上,村上春树的赔率依然排在前列。年年上榜却年年陪跑的村上春树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差异在哪里?同为日本作家,曾经的诺奖得主大江健三郎与川端康成的决定性优势又是什么?带着这些疑问,本报记者在13日诺奖结果公布前采访了早稻田大学文学学术院教授高桥敏夫。

早稻田大学文学学术院教授高桥敏夫

高桥教授在提及村上是否有可能斩获诺奖时毫不犹豫地表示:“今年也不大可能拿奖”。

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其中原因,那就是拿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判标准来看,村上的作品并无魅力。

高桥教授介绍说,村上春树的作品是美国式的文学,而诺贝尔文学奖是以欧洲为中心的一个奖项。在欧洲人看来,美式的作品缺乏传统与知性。再加上以日本为舞台的作家又很难彻底表现美式文学的特点。作为日本人,村上春树的作品也没有日本独有的特点,可以说村上是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

诺奖结果发表后,记者联系了高桥教授,其评价说“鲍勃·迪伦的艺术世界与村上春树是完全相反的”。鲍勃·迪伦的作品(protest song)包含了“政治上的抗议”因素,例如反战、反对独裁统治、思想统制等要素。迪伦是将歌词与音乐的世界推向新的高度的人,其获得诺贝尔奖也是音乐界的一件喜事。

村上春树

“属于村上春树的时代已经过去或者说还未开始”

高桥教授认为,在日本文学界看来,村上春树就是“都市文明中的孤独者”。喜爱村上作品的读者以及村上本人都是前卫都市中的群体。而现今世界没有人追求这种“前卫都市的孤独感”,人们更关注的是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大事件、战乱、民族纷争等等。

既然如此,村上春树为何这么有人气?

高桥教授表示,村上的人气是上个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的积攒。或者说那个时代才是属于村上春树的时代。1988年出版的《舞舞舞》和1994-1995年出版的《发条鸟年代记》算是村上春树人气的最高峰,此后就慢慢衰退了。

这是由于上个世纪70年代、80年代的日本正处于享受战后经济腾飞成果的辉煌阶段,人们有足够的耐心停下来思考这种都市生活中内心的孤独。因此,村上的作品能够打动这一时代的大多数人。而90年代以后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人们已经没有这个闲暇和心情再来细细品读村上的文学。因此,实际上在现在的日本年轻人中,村上春树并没有这么受欢迎。

高桥教授说起自己曾经在课堂上做过的小调查,400多名文学系的大学生中,读过村上春树的只有4人。而大多数人更喜欢宫部美雪、东野圭吾之类的侦探小说家,或者是漫画家。

在高桥教授看来,村上春树如今在中国受欢迎,也许和中国经济的腾飞有极大关系。据高桥介绍,在其接触的中国留学生中,来自上海的留学生就喜欢读村上春树,而来自北京的同学就喜欢读大江健三郎。足以看出村上的作品确实是有局限性的。

另一个角度看来,也许这不是村上的问题,而是现代人的生活太过于焦虑,无暇思考村上的境界,因此,村上的作品就变得晦涩难懂。所以说村上的时代或许还未开启。


川端康成与大江健三郎为何能拿下诺奖?

曾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有什么决定性优势呢?据高桥教授分析,川端康成代表的是“日本独有之美”。《雪国》、《古都》、《千羽鹤》等作品描绘了日本人思维的精髓,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因此,川端康成之所以在欧洲得到认可是因为他的作品与欧洲文学不同。他代表的是“东方文学”,是“日本独有的美的意识”。

而大江健三郎又与川端康成不同。他所创作的是与欧洲文学十分接近的作品。但他是站在日本作家的立场来创作的,他是足以达到欧洲文学评判标准的优秀日本作家。而且大江的作品里有日本的天皇制、战争问题等,都是备受当时的世界关注的。

与这两人相比较,村上春树既不是“日本主义”、也不是“欧洲主义”,而是“美国主义”。这与欧洲文学的评判标准没有重合之处,在欧洲人看起来,村上春树更像是美国的“NewYorker”(纽约都市住民),而欧洲人眼中,美国缺乏传统文明,美国文学缺乏传统和知性。所以说,川端康成有了这种“传统”,大江健三郎拥有“知性”,而村上春树没有这些能够获奖的要素。

想要拿下诺奖,需要关注现实世界

如果说村上拿不到诺奖,日本的现代小说家里,谁有可能获奖呢?高桥教授表示,日本冲绳文学作家是很有力的竞争者。既有美军基地的问题、又有民族间的问题,与中国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从文化上来看是一个更加复杂的社会。

冲绳的代表作家,又吉荣喜目取真俊、大城立裕等人,都是很有特色的。例如大城立裕的作品《鸡尾酒宴会》,以美国统治下的冲绳为背景,里面出现了日本人、冲绳人、中国人、美国人。在这样的环境和人物设定下事件发生了。这就符合了诺奖关注的焦点。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就是日本的“在日文学”。主要指的是在日本的朝鲜人、韩国人创作的文学。因为这其中包含了“民族歧视”这一热点问题。高桥教授对这些作家抱有更高的期待。

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迪伦也印证了高桥教授这一观点。迪伦的许多知名歌曲创作于1960年代,他用歌曲演绎了美国历史上的一些动荡。其中最著名的歌曲Blowin' in the Wind(《答案在风中飘荡》)以及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变革时代》)成为美国反战和民权运动的“国歌”。因此,迪伦能够斩获诺奖,与其早期创作的题材也是紧密相连的。

高桥教授认为,如今的日本社会一方面经济萧条,政治上也存在很多的意见碰撞。例如3.11之后核安全问题就一直没有一个定论。正是这些对立、矛盾的存在,会有更多的作家、剧作家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因此,对日本文学的将来,高桥教授表示值得期待。


网友评论

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