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日本儿童教育受推崇?学校教学生做“好人”
时间:1534766069000 来源:东方新报


日本的儿童学校教育,尤其是幼儿园教育在中国一直被视为典范——比如让孩子接触大自然、强身健体、培养好的生活习惯等等,颇受推崇。很多人看到了日本教育的外在形式,但却较少探讨其深层的理念。

“日本的学校教育是教学生做一个好人”,旅日中国学者、东京理科大学物理系教授赵新为在谈及日本儿童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时这样说道。尽管不是教育领域的专家,但赵新为在日本高校教学多年,对日本的教育制度有着深入的了解,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日本培养了一对优秀的女儿。

赵新为

赵新为夫妇都是中国人,旅居日本30多年,两个女儿都在日本出生长大。大女儿是东京大学研究生,二女儿赵烨(チョーヒカル)是小有名气的艺术家、设计师,因擅长描画“惊悚”人体彩绘,多次被日本及欧美媒体报道。两个女儿都和日本孩子一样接受一般日本学校的教育,家庭教育方面,赵新为很开明,会给孩子提一些建议,但是在大的方向性的选择方面会尊重孩子的想法。

二女儿赵烨的成长轨迹,让赵新为验证了自己对日本学校教育核心价值观的看法。在赵烨成名以后,赵新为跟她进行了一次认真的谈话,问她“在艺术设计这一行发展,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赵烨的回答是“人好”。原以为女儿会回答画技、视野、灵感之类的,这样的答案让赵新为颇感意外,但又觉得很合理。

赵烨小时候活泼好动,但非常喜欢画画,画画可以让她安静地坐下来。考大学的时候,赵烨选择了美术大学,入学时老师对家长们说,“我们学校学费贵到足以让一般家庭破产,但毕业不一定能找到工作”。尽管学费很贵、就业前景也不是很好,但赵新为选择支持女儿。赵烨进入大学刚一个月,赵新为就接到了媒体的采访请求,原来赵烨近乎“涂鸦”的人体彩绘被朋友发到海外的网络上,引起了轰动。在手背上画一只逼真的人眼,在后背上画一条拉链,或者一个电源插头——大家好奇这个女孩怎么会有这样奇妙的构思。

正在设计作品的赵烨

慢慢地,开始有日本国内外的很多媒体采访赵烨,邀请她到电视台的节目里展示自己独特的彩绘才能,曾在节目中与北野武、Tamori(タモリ)、George Tokoro(所ジョージ)、SMAP等很多日本演艺界名人合作。艺术创作是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的,但毕竟还是学生,很多时候赵烨参加节目录制,帮剧团做舞台美术设计等等,并没有很多报酬,在常人看来甚至是得不偿失。但是赵烨并不这样看,答应了别人的事情,不管有没有报酬,不管需要花多少时间,她都努力完成,把这些经历当做学习。赵烨曾应邀为一家小出版社画一本灭绝动物的图鉴,起初包括出版社在内都不确定能不能卖出去,所以印数很少,但是考虑图鉴将来可以放在图书馆里供小孩子学习,她还是接下了这个活。除了查找资料以外,仅仅绘画,每张图片都需要4、5个小时,一年的时间里,赵烨用业余时间画了100多张图片。功夫不负有心人,图鉴发售以后,很快被抢购一空,然后加印。

George Tokoro在向其他人介绍赵烨的时候说,“什么事情交给她做,她都能完成,不会让你失望”。赵烨的善良和努力获得了他人的信赖,赢得了口碑也赢得了更多的机会。


赵烨(右)和在模特(左)身上描画的彩绘

赵新为很赞同赵烨的想法,“很多人觉得做好人很傻,我觉得傻点也没有什么不好”,这一点与日本的儿童学校教育理念是一致的。

赵新为说,日本的学校教育是要求学生做一个“好人”,中国的教育是让学生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而一个“好人”,不一定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何为“好人”呢?爱护小动物、热爱大自然、有团队精神,就可以说是一个“好人”。而中国的学校要求小孩子道德高尚,刻意地去表现,去为别人做榜样。但实际上,与大人相比,小孩的动物性更多,没有一个小孩不是“自私”的。日本的学校教育会在允许小孩有私心的情况下,教孩子如何跟其他孩子融洽相处,比如大家都喜欢的玩具,可以轮换玩,让孩子意识到应该做一个受他人喜欢的小孩。但是中国的学校教育会让孩子去无私地奉献,这样的教育最大的弊病就是会让小孩说谎,自己可能只做了一件好事,结果却说成三件,让小孩形成人前一套人后一套、表里不一的个性。

中国的学校和家庭教育都告诉孩子要有远大的理想,甚至用所谓的“厚黑学”教孩子去表现、去与人竞争,这样长大以后才能做“人上人”。尽管日本学校会教育孩子做“好人”,但是很少对孩子“讲大道理”,进行直接的说教,告诉孩子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罪恶,而是尽量为孩子创造好的环境,让他们认知世界、感受自己的内心,首先确保身体强健、心理健康。比较而言,

赵新为说,日本孩子3岁到10岁这个阶段的学校教育主要围绕健康来开展。一方面,学校会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帮助孩子锻炼身体、接触自然,让孩子有个健康的体魄,同时也是为了让孩子热爱自己生活的环境,热爱大自然。另一方面,通过培养孩子的好奇心来培养孩子的兴趣,对于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学校会尽量给予宽松的环境。比如某个孩子跑步很快,不一定会让孩子专门锻炼跑步,而是要看孩子自己喜不喜欢。学校会让孩子尽可能多地接触世界,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

赵新为结合日本小学的作文体裁作了进一步的说明。日本小学生写作文以感想文为主,老师很少让学生写辩论文。感想文只要求学生描述自己日常生活里看到、听到的事情,不需要评判对错。哪怕只是描述路边的一棵小树,落在枝头的一只蝴蝶,没有任何的感想,这都说明孩子正在感受这个世界,在认识世界和自身的过程中慢慢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日本学校也不会过早将孩子置于充满竞争的环境当中。赵新为说,日本教育方针对老师的一个重要的要求就是,老师要公平对待每个学生,不能因为某个孩子运动比较弱、或者学习不太好就冷落他,也不能因为某个孩子跑得快、学习好就偏爱他。日本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团结性、协调性,比如小学运动会很少有个体之间的胜负之分,一般是整个学校就分成红白两个队比赛,比赛的时候跑得快的一起比赛,跑得慢的一起比赛,最后计入总分,只有红队胜或者白队胜,不会凸显个体的强弱。

当然,这样的教育理念能否在教学实践中得以实施,老师非常关键,培养学生首先要培养好的老师。日本小学老师需要掌握很多知识,一个老师几乎可以带一个班级所有课程,算数、语文、音乐等等,同时还需要有儿童心理相关的专业知识。

赵新为

每个国家的人才培养体制都是结合各国国情制定的,无法很绝对地评判好坏。尽管赵新为对日本的儿童学校教育评价很高,但他同时也认为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日本小学只让学生写感想文的做法,使得学生过度关注自己的内心,缺乏思辨能力,最直接的影响是大学阶段写论文时可能出现困难。日本教育部门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所以在高中阶段有意识地提升学生写辩论文的能力。

此外,过分注重公平和团结性,使得学生容易与竞争激烈的社会现实出现脱节,增强了团队精神,但同时也扼杀了人的个性。赵新为说,在孩子的培养目标方面,中国老师和家长是一致的,都希望学生取得好的学习成绩,而日本老师和家长则不一致。日本学校注重素质教育,学校课业负担并不重,相比学习成绩好,跑得快跳得高的学生人气更高。但是很多孩子会在课外上补习班,在校外补习班,可能就变成成绩好的坐前面,成绩差一些的坐后面,这时候学生就会出现心理上的反差。

赵新为说,对比不同的教育理念,是为了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办法。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教育方针,但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方针,不能压抑人性,否则孩子就会出现人性和人格上的分离,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赵新为简介:

河北人,东京理科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导,中国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燕赵会会长,教育部支援西部春晖计划留日博士专家团长,中日俳诗协会会长,海外华人诗集《故园无此声》主编。

网友评论

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