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30日,据日本各大媒体报导,24日上午8点,日本知名企业家稻盛和夫在家中去世,享年90岁。据《京都新闻》快讯,稻盛和夫的葬礼将由其长女主持,告别会在后日举办。
稻盛和夫不仅在日本家喻户晓,在海外也有着巨大影响力。他是全球唯一一名在不同领域成就了两家世界500强公司的企业家;由其开创的独特的“阿米巴经营”模式,更在今日为世界、尤其是东亚国家大企业广泛采用。2010年,稻盛和夫以78岁的高龄临危受命,无偿接下向东京地裁申请破产的日本航空公司,仅用两年零八个月时间,就使企业反亏为盈,重新上市,发展壮大,是当之无愧的“经营之圣”。
此外,稻盛和夫还是著名的民主党支持者、对中友好人士。根据《中国日报》,2009年,他受邀参观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国庆阅兵。稻盛和夫去世次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发表悼词,表彰其“为推动日本经济、科学、文化事业发展,促进中日两国友好交流合作作出了积极贡献”。稻盛和夫波澜壮阔的经营生涯曾从古代中国思想中汲取了大量灵感和启示,又在日后将这一成果不断回馈给了日本、中国乃至全球经营者,收获来自商界和政界的广泛认可。
稻盛和夫为中国做过哪些事?
稻盛和夫与中国结缘,首先是由于企业层面的互动。自1995年京瓷集团在上海成立分公司以来,稻盛和夫每年亲率日本企业几十人参加由原国家经贸委培训司主办、天津企业管理培训中心承办的中日企业管理交叉借鉴国际研讨会,并在每次研讨会上作专题演讲,介绍自己的经营哲学。这一系列工作不仅打造了一个中日企业家交流、拓展经营理念的平台;也为国内各企业之间的深入交往合作打下良好基础。
2001年10月起,稻盛和夫正式担任天津市经济顾问。2004年4月,他应邀到中共中央党校讲演,并被授予“中日友好使者”称号。2008年10月,马云赴日专程拜访稻盛和夫,请教企业家的为人之道。2009年6月,稻盛和夫应邀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讲演,好评如潮。同年11月,稻盛和夫又应邀到《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讲演,并与海尔张瑞敏先生交流对话。
2010年,稻盛和夫先后赴北京、青岛进行《经营为什么需要哲学》和《经营十二条》的主题演讲。2011年9月24日至26日,又亲临广州,向中国企业家们讲解“阿米巴经营”。
稻盛和夫于1983年创立的学习型组织“盛和塾”在海内外企业家群体中拥有巨大影响力。2007年7月,中国首家“盛和塾”无锡分塾成立。36年岁月流转,“盛和塾”已在中国北京、山东、辽宁等34个地方开设分塾。2019年末,“盛和塾”共计在日本国内设有56家分塾,海外48家分塾,塾生总人数约达1.5万人,中国约有7千人。
2018年11月,稻盛和夫(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池田成男带来了日本“盛和塾”的最新消息:由于稻盛先生年事已高,难以事事亲力亲为,决定在2019年底前解散全世界范围的“盛和塾”。然而,在听取稻盛和夫(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曹岫云对近十年经营情况的汇报后,稻盛和夫认为中国“盛和塾”的运营模式值得信任,因而不必急于解散;还对韩旭副董事长在中国建立“稻盛资料馆”的建议表示支持。在宣布关闭全世界各地的分塾之后,中国“盛和塾”也成为其唯一同意保留下来的“盛和塾”。
在商界之外,教育界也留下了稻盛和夫的身影。1997年,在他的提议下,“中国少年友好交流访日团”正式成立。此后,每年都有数十名来自中国各地的中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体验并学习。前中国驻大阪总领事郑祥林点评,两国政府重视青少年交流,这一项目有利于“两国建立面向未来的长远互利关系”。
2001年,稻盛和夫与京瓷集团共同出资设立“稻盛京瓷西部开发奖学基金”,资助中国西部地区12所大学约240名生活贫困、品学兼优的大学生,助其完成学业,20年来从不间断,极大促进了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振兴。
“稻盛哲学”与中国思想的相互影响
稻盛和夫在经营管理和教育方面与中国展开多方合作,更在“为人处世”等精神层面对中国企业内外产生深远影响。1990年代末,中国自由市场尚在初级阶段,企业管理与员工素质培养多借助彼得·德鲁克、史蒂芬·柯维等西方管理大师的模式。此时稻盛和夫的出现,无异于为中国企业家打开了一种“东方”管理学的可能性。当代中国与稻盛和夫的关系,正是中日两国千年交流史的一个缩影,体现了日本思想如何从古代中国获得精神滋养,又反过来影响今天的中国。
稻盛和夫在中国有多火?根据《朝日新闻》,专事介绍稻盛和夫著作的京都“稻盛图书馆”透露:截止至2020年10月,稻盛和夫著作共计发行2017万部,其中1355万部为外语版;外语版中,有90%以上是汉语译本。如今,国内书店经常见到他的《阿米巴经营》、《活法》、《干法》等著作;其中,《活法》热销550万册,《干法》热销200万册。据曹岫云介绍,除了阿里巴巴,在华为和小米公司,稻盛著作也常作为“必读书”广为传播。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管理学教授杨壮在2018年的调查中发现,当把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与一些西方经营学思想进行比较时,超过7成的中国企业家与高层管理者认为,稻盛和夫的管理学对中国企业更有影响力。在这些受访者看来,“稻盛管理学”不仅的确具备巩固企业文化的实力,还兼具“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彰显人文关怀”等特征。
国内企业家的感受是准确的。稻盛和夫曾在多处提及,他的经营哲学极大受益于中国古代圣贤,尤其是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等观念。不过,他没有僵化地引用这些观念,而是对其作出了符合现代社会的阐释。
例如“稻盛管理学”提倡的“六项精进”中,在管理者中人气颇高的“积善行、思利他”。这一条目来自《易传》的古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在稻盛和夫的理解中,这意味着当一个人(或一家企业)考虑到他人利益并不断积累善行之时,可能乍一看会吃亏,但最终必将获益,全世界都会推着他走。稻盛和夫不谈“无我利他”,因为这虽是至高境界,但既不符合企业管理逻辑,也不符合普遍人性。相反,他强调并奉行“利己利他”,这不仅从东亚传统思想的角度呼应了“合作双赢”的世界发展潮流,也为在追名逐利的事业场上激烈搏斗的企业家们带去了一点道德慰藉,给予了他们一个心灵的归所。
当然,稻盛和夫不仅仅是一名“古代中国”的追随者。恰恰相反,他对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充满同情和理解,并承认日本曾犯下的侵略战争错误。这一见识与品质,是他在今天的中国社会广受好评的另一潜在原因。
2014年,中日两国政府和民间关系因此前的领土纠纷剑拔弩张,日本自民党提出《修宪草案》,社会层面对“强化军备”的呼声愈发高涨。在这个敏感的节点,稻盛和夫接受《日经新闻》采访,向日本社会公开表达了对中国的善意。他介绍了自己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如何与中国企业家和教育界相互刺激、相互学习;并指出“日本在二战时期标榜军国主义”,因而今天“我们面对中国,比起建设军备,显然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时隔8年,稻盛和夫对日本社会的忠告不仅不过时,放在今天,反而十分应景。老先生在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的秋天驾鹤西去,然而他的智慧和风骨将继续滋养东亚社会,并成为中日两国进一步交流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