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IN全球首家常驻店落户原宿:中国电商如何俘获“令和青年”?
时间:1669302000000
作者:司平

日本快时尚界发生一件现象级大事:中国电商巨头SHEIN全球首家展示店落户潮流中心原宿。如今,SHEIN业务范围遍及全球150多个国家与地区,却将第一家常驻店选在日本,背后是品牌对日本市场十足的信心。日本消费者也未辜负这一期待。开店两周以来,相关讨论持续霸屏社交媒体,引发日本媒体和产业分析师抛文热议。SHEIN显然无法代表中国制造业的最高水平,却何以在日本大地实现“野蛮生长”?


“拳打”优衣库 “脚踢”ZOZOTOWN

SHEIN将电商模式进行到底。名为门店,实为“展示厅”,若想购买商品,须扫描吊牌上的二维码通过网上下单。但就是这样一种无法消费的门店,仍迎来了空前盛况。11月13日,SHEIN原宿常驻店开业,未到开门时间,店外已大排长龙,当天到店人数逾4000,有狂热粉丝从2000公里以外的冲绳县连夜飞来。上月22日,SHEIN在大阪心斋桥设立为期3个月的快闪店,同样场面火爆。

自2010年代出海以来,SHEIN以横扫千军万马之势跻身全球独角兽企业前列。由于为非上市公司,SHEIN没有官方公开的营业额,《华尔街日报》推测其2022财年度全球销售额有望突破240亿美元,规模比肩全球最大快时尚品牌ZARA,超越日本服装零售龙头优衣库。据《日经潮流》报导,2022年9月,SHEIN手机软件日本区月活用户数达去年同期的4.2倍,超过本土巨头快时尚品牌ZOZOTOWN。

事实上,SHEIN在日本设立法人伊始,中日两国市场从业者均多有疑虑。媒体指出其定价极为便宜,但存在质量短板,估计不能长久。加之日本消费者以保守闻名,SHEIN的“中国”和“电商”这两大本质性标签,在日本市场都绝非加分项。谁也没有想到它能在短短一年半中发展至此——《东洋经济》在日本一所在职研究生院中展开调查,发现SHEIN在20至50岁的日本女性学员中“无人不晓”,男性学员也有2成左右听过其大名。


打造差异化 填补“下沉市场”空白?

在日本媒体所有关于SHEIN的报道中,无一例外会提及它的定价:耳环80日元,夏装500日元,裤装1000日元,冬季外套贵不过3000日元——这种便宜的程度完全破坏了当地消费者的“常识”,也不是ZOZOTOWN,Forever21等任何来自发达国家的所谓廉价品牌可以比拟的。

根据时尚记者增田海治郎的介绍,SHEIN原宿店展示约350件商品和27种穿搭,店内一切布置都为在社交媒体晒图服务。试衣间比一般品牌店宽敞,像专门为拍照准备的,店铺中央也搭好了可爱的布景,年轻女孩套上衣服在布景里凹个造型发上抖音,下一秒就会被点赞狂潮淹没,让“互联网原住民”如何能不动心。

在24日公开的一篇报导中,记者近藤大介记录了他在探店过程中听到饶有兴趣的消费者反馈。在东京的雷阵雨中排队等待进店的女高中生向他表示:“太便宜了,最近什么都涨价,只有这个买得起”;“而且够好看,穿SHEIN一次也没被说过土”;最后,全网购模式让她们“摸不到实物,花不出真钱”,对自己买了多少没概念,“一不小心就‘败’了很多”。

这3种声音背后没有任何艰深的道理,却精准道出了SHEIN在发达国家年轻人中受到狂热追捧的原因。近藤大介感慨,SHEIN在创始之初就选择出海,而不是留在中国国内“死磕”,实在是明智无比的决策。介于中国制造业早已经发展成“价廉物美”的天花板,如果SHEIN将市场定位在国内,就无法打造差异化;放在今天,很可能已经被阿里巴巴或拼多多吞并。但在美国和日本,这样的市场还不存在。


“抄袭”风波,“环保”焦虑:谁在乎?

正如中外媒体都指出过的,高歌猛进的SHEIN也身陷多种争议。作为经办60万种商品的巨型品牌,SHEIN首当其冲的问题是产品设计可能存在抄袭。在日本,它的一款直尺被认为“与无印良品一模一样”;近日,自媒体曝出其一款印章商品图案与日本赤城乳液的卡通牛LOGO高度相似,同样引发热议。此外,有声音指责SHEIN的生产消费模式显然“不环保”。它的大量制造和丢弃都将引发碳排放等环境问题。

关于剽窃争议,22日“法新社”日本的一档节目传达了日本社会“半推半就”的抵抗情绪。原宿店接受采访的消费者表示:“抄袭的商品我就不买了,没有抄袭的那部分,其实是不错的……。”

至于环保问题,从最初起就未在日本引发什么波澜。财经记者浦上早苗敏锐地指出,会关注这些问题的人,本来就不是SHEIN的目标客户群体。在她看来,SHEIN自出海以来,就将市场定位在“靠助学金生活”的资本主义国家大学生中,这样的群体若还有过多的“道德洁癖”,就没有可以买得起的东西了。在如今这个贫富分化加剧的通胀时代,“便宜即正义”恐怕将永远掌握部分真理。

网友评论

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