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官网发布消息称,与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和粮食及农业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共同进行的283项研究发现:代糖阿斯巴甜可能对人类致癌。消息一出,迅速登上全球各大媒体头条。自此,争吵了几个月的代糖安全风波靴子落地。
如今,许多知名品牌都在销售添加阿斯巴甜的食品,如消费者熟知的零度或健怡可乐、薯片、部分无糖口香糖等。阿斯巴甜具有类似于蔗糖的甜味,但比蔗糖更不容易刺激血糖,对糖尿病患者比较友好。同时,由于无法被人体营养系统吸收而只能被排出体外,因而在结果上几乎可以实现零卡路里,在此前的很长一段时间中,都是减肥人士的“快乐源泉”之一。如今东窗事发,企业和消费者应当何去何从?
事实上,仅就日本国内来看,截至发稿的14日下午,消息并未引发实质性影响。虽然话题再次引发了消费者热议,但评论中最常出现的态度却是“现在说这?”。企业方面,在阿斯巴甜风波已然甚嚣尘上的6月底,日本可口可乐公司还“顶风作案”,强势宣布1.5L零度可乐涨价30日元,因为“阿斯巴甜涨价了”。
WHO敲章阿斯巴甜可能致癌,却引发这种反响。难道是日本人不重视食品安全吗?
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
并非所有日本消费者都不相信阿斯巴甜致癌,而是提防的人仍旧提防,不以为意的人仍旧不以为意。那批重视食品安全、对相关信息非常敏感的消费者,早在多年前就开始戒备阿斯巴甜等代糖产品。因为最晚在2000年代,日本已可阅读到很多研究指出这些成分潜在的危险性。
另一边,原本就对此满不在乎的消费者,在仔细看过本次致癌报告之后,反而更加觉得没问题。毕竟这份报告没有刻意制造恐慌,它十分明确地指出:与体重相比,阿斯巴甜摄入量高于40mg/kg时,才具有致癌风险,这相当于一名体重在60-70kg的成年人,每天饮用9-14罐含阿斯巴甜的碳酸饮料。日本媒体也提示,这个摄入量达到了一般人正常饮食习惯的10倍,通常不会发生。
这也是对阿斯巴甜可能致癌话题的质疑声中最普遍的观点,即“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可以认为,这个结论能够能起到提醒消费者不要“暴饮暴食”代糖产品的积极作用。除此之外,很难想象它将对食品生产与民众消费带来根本性的改变。
比起吃代糖,当“社畜”更危险?
IARC的致癌物最新分类表也被日本网友重新拿出来玩味。本次被处刑的阿斯巴甜被分在2B组,作为“证据有限,但可能对人类致癌”的新成员,用红字标记了出来。同样属于2B组且经常被端上东亚餐桌的,还有腌渍食品。对此有网友发推称:在座各位最爱的腌制明太子,起码含有亚硝酸钠等4种致癌物。
眼尖的网友也马上发现,比2B组致癌性更高的2A组中,不仅包含人们更常食用的红肉和薯片,还莫名其妙地出现了“倒班制”的字样。网友查阅资料后发现也不是新鲜话题:许多国际研究认为,长期生物钟紊乱,如在白天无法晒到日光,或在夜晚暴露在过多光线下,会导致压力激增,从而因而引发癌症。
这一发现让许多打工者陷入了虚无。大批在24小时便利店值夜班的员工再次发现自己正在从事“高危职业”,不得不喝一口无糖可乐压压惊。
阿斯巴甜,钱没给够?
与全球网友一样,日本网友也在第一时间感慨:“今天突然围剿代糖,是不是权力关系发生了某种变化?”在谴责这种想法是“阴谋论”之前,也要看到,消费者早已在关于食品安全的海量且相互矛盾的信息中被“玩坏”了。
纵观包括日本市场在内的全球市场,几十年中,蔗糖与代糖的大战没有停歇过。按照地中海饮食结构,消费者被告知糖类(碳水)是人类生存需求量最大的营养素,吃不够就要低血糖。后来,蔗糖等游离糖被公开处刑,消费者被告知更少地吃糖有利于身体健康,一时间出现了大量代糖产品的广告宣传,明星等公众人物开始分享低糖甚至无糖生活。如今,代糖也不行了。对消费者而言,除了“喝白开水最安全”之外,很难作出其他判断。
另一方面,日本的食品安全管控还有一些奇怪的松懈之处,在长年来都引发消费者担忧。这名或许非常关注食品安全的日本网友提出一个典型疑问:比起阿斯巴甜,何时能管控人造黄油?
从全球范围看,日本对公认可能引发心血管疾病的反式脂肪酸的限制十分宽松。如今,美国等国家原则上禁止了反式脂肪酸;而包括中国在内,售卖巧克力糖果等油脂添加食品时,原则上都需要标注反式脂肪(trans fat)的含量。然而,重视食品安全的日本却不需要标注。
根据农林水产省的解释,根据调查,日本民众的反式脂肪酸平均摄入量仅占总营养量的0.3%,远远达不到“危险”的1%数值,因此,日本食品厂商没有告知添加反式脂肪酸的义务。
言归正传:应该怎么办
东京大学农学生命科学博士高桥祥子在对《日本经济新闻》报道下的评论栏指出:在阅读WHO关于阿斯巴甜的数据时,应该首先注意到一个简单的事实,即认为其致癌风险更高,是与不食用糖类相比较的结果,而不是与食用同等甜度的蔗糖相比较的结果。换言之,总体而言,不吃游离糖当然是最好的。但如果因为害怕代糖致癌,又转回蔗糖中寻找快乐,可能是本末倒置。
管理营养师平井千里在《东洋经济》的采访中指出,由于代糖等广义上的糖精类产品,在口感上可以比砂糖甜上300倍,因此在实际的食品添加中,通常极为微量。
但这名营养师也强调:这类代糖自1990年代才被广泛用于食品添加,其安全性也未经实践充分检验。目前,动物实验似乎支持其致癌的推论。但是否果真如此,又或者相反,它其实有更大的健康危害,还要到下几代才能看出。因此,谨慎一些,也不是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