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5日,日本政府观光局公布最新数据:10月入境日本的旅客数量超251万人,较疫情前2019年同期的不到250万人微增0.8%,单月入境人数首次超过疫情前。如何理解日本旅游市场的新动向,以及入境游在整个日本经济战略中的地位变化,成为解读这份亮眼成绩单的关键。
韩国激增,中国骤减,怎么看?
乍看之下,日本10月的入境游数据,有种“中国不够,韩国东南亚来凑”的势头。数据显示,来自韩国的访客量达到疫情前同期的约3倍,位列所有国家和地区中首位。来自新加坡的访客增加3成,印尼增加近2成,东南亚总体都有小幅上升。
与此相对,中国方面,来自内地(大陆)的赴日访客骤减,仅有2019年同期的35%;香港同比微减,台湾同比微增,澳门未单独列入统计。
△日本观光机构根据政府数据,对2023年和2019年每月入境游数量的统计(图:travel voice,图片开放版权)
然而深入观察,情况却并非如此。事实上,2019年正逢日韩关系冰点,导致韩国赴日旅客激减。因此,如今的3倍其实也只是比正常水平略高。再看中国,内地(大陆)赴日旅客量虽只恢复3成,但在所有国家和地区中仍位列第三;加上港澳台地区,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此外,在列入统计的24个国家和地区中,有14的国家和地区的赴日访客量达到10月史上最高。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亚等欧美澳版块的许多国家都在此列。
应该认为,日本作为旅游市场的吸引力在全球范围内有所提升;而尽管与中国之间存在摩擦,但仍从中国处获得了实际的巨大利益。
入境游繁荣背后,软实力再成风口
今年7月至9月,日本入境游总收益达到1.39兆日元,创有统计以来季度最高。这一繁荣首先反映在实体商品交易额的提升上。根据《日本经济新闻》,9月中,赴日旅客单人的免税商品消费额高达10.2万日元,是2019年同期的1.5倍。6月至8月期间,高岛屋营业额中有7成来自奢侈品,比例上是2019年同期的2倍。
另一方面,今年年初起,日本政府心心念念打造的高端游、体验游等市场开始初见成效。根据本报采访,入境游现场也有许多声音指出:小众化和精品化旅行路线,将成为日本入境游发展的绝对方向。
从酒店预定情况看,2023年1月至8月,有4成外国旅客分散在东京、大阪和京都3地以外的地方。这些不满足于“套路”的外国人,消费模式也十分多样化。他们可能只去廉价的居酒屋,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发现风景;也有可能进入深山老林,探访日本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还有可能在当地酒造或冶炼场一掷千金,体验匠人工作。
日本最大的旅行机构JTB与日本航空等相关业界,开始大力培养外语能力强、对日了解深的高端导游和地接,以便带领外国观光客体验深度日本。10月下旬,东武旗下的拓博旅游株式会社推出17日游套餐,主打体验日本最北的阿伊努族和最南的琉球族的文化风情。
本州岛也不遑多让。琦玉县郊区美里町推出“冶炼游”套餐,吸引外国旅客体验玉钢材料的打造。现场还售卖定制日本刀,价高者贵至数百万日元。
日本正在开发自己的每一个角落。在当地从业者的估算中,这类带有“探险”性质的旅游市场价值高达70兆日元。
“日本应该更加宽容”
15日,日本观光厅长官高桥一郎在记者会见中预测:今年全年的赴日游客数量应该能达到2500万人。虽不及2019年的3188万人,但作为前半仍在受疫情影响的一年而言,是相当不错的数据。
日本入境游现场火热,有疫情后报复性消费和日元贬值两大原因。此外,根据《朝日新闻》的分析,也应该看到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总体经济和消费水平在近10年中的增长,以及日本政府放宽签证要求、廉价航空品类激增等政府和业界的助力。
与入境游回暖同时发生的,是“超限旅游”的问题。今年,不止京都市民不堪其扰,连北海道的一些小町也开始有市民反映:外国游客到处乱拍民宅,让他们非常不快。
15日,一名旅居欧洲的日本投资人,在《东洋经济》上发表了一篇比较德日两国地铁的评论。在IMF刚刚预测日本GDP恐被德国反超之时,这篇文章也有了一些弦外之音。
文章指出:柏林的地铁宣传片愿意突出奇装异服者和外国人混杂其间的热闹场景,而日本的公共宣传似乎总在努力打造日本人礼貌守序的印象,也在暗示其他国家的人同样应该遵守这套规矩:除非变得和日本人一样,否则就别来日本。
在作者看来,既然全球化进程已不可逆转,且将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重要的就是对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理解。在这方面,日本应当学会更加“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