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去世,日本在想些什么
时间:1701356400000
作者:司平

(本报记者 司平)11月30日,全球各大媒体消息称:29日,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在美国家中去世,终年100岁。基辛格被中国看作“老朋友”,但似乎很少有人关注他如何处理对美国而言同样敏感的日本问题。因为种种原因,基辛格在日本的话语界不算很受欢迎,但此次他的离世,却引发了震动。他让日本人想到了与他年龄相仿,同样在11月去世的“对华友好急先锋”池田大作。这二人的相继离世,让人们不禁要想,一个时代是否已经“终结”。


基辛格对今天的日本意味着什么

12月1日,日本政府网站“首相官邸”发布消息称,11月30日,首相岸田文雄就基辛格前国务卿辞世一事,向遗孀南希夫人发去唁电。电文称,岸田年轻时曾几度见到基辛格,获取了许多真知灼见。岸田还补充:基辛格为国际和平与稳定奉献了毕生精力;在美日关系上,他对冲绳复归日本发挥了关键作用。

岸田首相提及的冲绳复归问题,指日本在1973年从美军手中拿回冲绳时,基辛格的深度参与。相关档案还有部分没有解密,根据目前已知的信息,1969年,基辛格与时任日本首相佐藤荣作的秘使共同起草了一份文件,以美军继续在冲绳保持某种军事实力为条件,应允了冲绳的回归。

与基辛格大多基于博弈的冷酷决策一样,这一协定在人道主义层面存在争议。冲绳的政治学者我部政明对《每日新闻》指出:基辛格的交换条件显然没有考虑到冲绳当地民众的处境。不过无论如何,它符合日本国家层面的诉求,被作为基辛格功绩之一予以谈论。

然而,基辛格最让今天的日本人感慨的不是冲绳问题,而是50年前第一次石油危机背后,微妙的美日对峙。

当时,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对以色列及其盟友实施禁运,令这些国家陷入能源危机。基辛格代表美国立场,就此事寻求时任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的支持,被后者婉拒。田中角荣的大意是:虽然美国是盟国,但日本需要石油,这事不能商量。基辛格接受了这一现状,在1974年促成国际能源署(IEA)成立,确保了以美国为首的阵营相对稳定地获得能源。2023年的今天,日本也因类似问题,在巴以冲突上试图与美国立场保持距离。但如今,世上似乎已不再有基辛格这样提供具体方案的人。

具体方案及其背后的“现实主义”考量,是日本和全球的学者、媒体人为基辛格打上的印记。国际关系学者三牧圣子评论称,基辛格为美国以意识形态为轴心、以普世价值为大旗的外交路线,带去了此前没有的现实问题和地缘平衡的视角。这两年中,基辛格还在就俄乌局势和巴以冲突等问题持续发表观点,这些观点在持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论者看来并不合适。但正如东京大学的东亚国际关系学者佐桥亮所言:日本人批判基辛格,但还在读他的书,因为一本都没读过的人,不可能从事外交。


基辛格与池田大作:和平的两条轴线

事实上,与基辛格交流最深的日本人之一,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核心政治人物,而是创价学会名誉会长池田大作。基辛格和池田大作都在今年11月去世,也都是在上世纪70年代以来,推动自国与中国之间和平事业的“急先锋”。

二人在中国问题上的交集始于1975年,池田大作首次拜访基辛格之时。当时,尼克松政府已在基辛格的协助下与中国实现了邦交正常化,池田大作也刚刚结束了他的访华行程。池田在《SGI和平畅言》中回顾了1978年中日两国缔结和平友好条约的前奏曲:

“1975年1月,我访问美国,在小雪纷飞的华盛顿拜会了基辛格国务卿。会谈中我告诉他周总理热切希望早日缔结日中友好条约的事,基辛格博士表示非常赞成。”

对经历过二战的基辛格和池田大作而言,和平是他们的“最高目标”和“最大使命”。不过,两人的和平路线沿着不同的轴线展开:基辛格更宏观,看重地缘政治,强调现实利益;池田大作更个人层面,看重文化教育,强调情感交流。关于美中和平,基辛格认为应当在相互竞争的国家之间寻找平衡点,因为这符合两国的自身利益和世界利益。关于日中和平,池田大作则强调民间交流,坚信“敌意”可以转化为友情:“如果你有朋友住在另外一个国家,你就不会想和他们开战。”

在日本看来,池田大作和基辛格在他们人生的晚年,都有被自国主流政坛“边缘化”的趋势。池田大作虽为日本公明党创始人,但在公明党成为辅佐自民党的实质执政党、并在关于日本的宪法九条(和平宪法)问题上含糊其辞以后,池田就有意与之保持了距离。池田去世后,《朝日新闻》一篇评论也推测,这可能会进一步削弱公明党内坚守和平的势力。

关于基辛格,《日本经济新闻》指出,尽管他曾为美国历史上1/4的总统提过建议,对美国外交政治有着绝大的影响力;但纵观特朗普和拜登时期的对华政策,基辛格的“存在感”似乎并不如前。

95岁的池田大作与100岁的基辛格相继离开,标志着世界已经进入了这样的时代:实际经历过战争,明白军国主义意味着什么的最后一代人,已经不在了。在和平的道路上,如何将与战争有关的残酷记忆传给下一代,可能是全球大国都将面临的问题。

网友评论

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