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司平)获奥斯卡7项大奖的诺兰导演电影《奥本海默》在日本公映两周,议论持续发酵。
日本人对《奥本海默》,又怕又要看。统计显示:3月29日,《奥本海默》登上日本343家影院,首周末票房3.78亿日元,排名第三。在今年日本院线的所有外语片中,《奥本海默》的票房超过同期好莱坞大片《海王:失落王国》和《沙丘2》,位列第一。
近半年中,《奥本海默》在日本掀起的舆论狂潮人尽皆知。这部3小时的长片通过天才物理学家、“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视点,描述了二战时期由他负责的军事工程“曼哈顿计划”的始末和影响。“曼哈顿计划”设计出了两种原子弹,他们在1945年8月先后从日本广岛和长崎两座城市的高空扔下,直接造成超21万人死亡。同月,日本军国主义政府无条件投降。
在好莱坞的工业史中,从美国视角出发讲述二战、尤其是后期太平洋战争的电影不计其数,其中,日本显然难以作为“正面”角色出场。不过在日本,还没有一部电影的争议超过了《奥本海默》。这一方面是由于社交平台传播效率的影响,另一方面,与日本社会实际接触过才会知道:日本人多在乎这两颗原子弹,远远超过外界的想象。
当时,有海外网友将《奥本海默》与同期热映的电影《芭比》的海报P在了一起,图片上,俊男靓女表情轻松,背后是原子弹爆炸时的蘑菇云。华纳公司(美国)的官方账号迅速吃下了这波营销机会,给推特点赞转发,却引发了日本网友大规模的抵制。日本网友认为,这类梗图是在戏谑核爆历史,是在日本的伤口上撒盐。当时,许多人怀疑《奥本海默》恐怕再也无缘日本的大荧幕。不过事实上,即便没有这个插曲,电影也很难在日本如期公映。因为8月正是广岛和长崎被轰炸的月份,也是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战败日”。
回到8个月后的今天——大批日本观众涌入影院,花钱看完《奥本海默》,他们到底怎么评?
一种主流的说法是:日本观众批评《奥本海默》,认为它没有给广岛和长崎两座城市足够的镜头,没有关注原子弹的影响和深刻危害。换言之,他们认为这部电影对日本在二战中受到创伤的刻画还不够明确。这倒不是国内媒体的误传,事实上,不少日本媒体也是这样总结的。不过,往下看一点就会发现,类似的观点多见于一两句话的情绪化评论中。愿意多说两句的日本观众,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并没有这么简单。
一些观众认为电影应该更多地展现原子弹爆炸时的场景,但大多都说明了原因。在4月7日一个关于《奥本海默》的民间座谈会上,德保罗大学教授宫本有纪(音)指出,电影应该更多描写核武器的危害,帮助美国社会了解核试验的真正后果。“在今天的美国,核威慑观点依旧根深蒂固,令人担忧”,她补充。
电影导演森达也从创作技法的角度回应了这个问题。《奥本海默》日本点映式后,他作为受邀嘉宾指出,电影不是教科书,不能什么观点都直给。相反,它应该忠实刻画当事者对原子弹的微妙情绪和复杂立场。在他看来,电影中,当所有科学家聚在一起确认广岛的核爆炸影像时,唯有奥本海默低着头,这种表达很内敛,但信息量是足够的。
一些学者鼓励日本观众去看《奥本海默》,希望他们通过这部电影突破自己的思维舒适区。东京大学名誉教授藤原归一在一篇长评中指出,相比《哥斯拉》这样的文本,《奥本海默》当然不够关注原子弹爆炸的影响,因为这件事只有日本人自己特别在乎,但这种在乎是有问题的。他明确地写道:
“事实上,战争记忆只是‘我们’对战争的记忆。日本对二战的集体记忆就是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然而,今天的日本却很少记起在日本的侵略下沦为战场的地区,也就是从中国、东南亚到太平洋的广大地区,和那里的受害者。归根结底,从广岛和长崎的灾难反思二战,这种视角没有什么普遍性。”
4月10日,有日本网友发推文,规劝正在美国访问的岸田首相看一看《奥本海默》,不要让日本再度卷入战争。近日,日美两国首脑会晤,期间就“安全保障”问题交换了一些不够积极的意见,让日本民众陷入担忧。
《奥本海默》说的是历史,也不仅是历史。在俄乌和中东纷争的局势下,它仍是现在时。对于日本来说,如何更好地理解战争,坚持和平道路,摆正自己在区域格局间的位置,可能才是《奥本海默》在今天最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