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司平)富士山“黑幕”事件持续发酵。4月底,富士山所在的富士河口湖町宣布,将在山脚一处罗森门店附近搭建一幅长20米、高2.5米的黑色塑料幕布,用来“遮住富士山”。4月30日,项目正式动工,预计在5月内完工。
当地政府决定在罗森设置“黑幕”,正因为那里是拍摄富士山的绝佳地点。过去的两年间,不断有来自日本和世界各地的游客蜂拥前去,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根据日本媒体介绍,罗森门店前经常停满打卡游客的私家车,附近一条宽近一米的人行横道总被挤得水泄不通。不仅如此,现场卫生状况也堪忧,常在地上发现垃圾和烟头,疑似游客所为。当地政府和民间人士贴出多语言告示牌,也派出警卫人员维持秩序,提醒游客注意环境,但似乎收效甚微。此前,当地居民每周都要投诉一次,上月起升级为每周三次。于是,河口湖町决定“釜底抽薪”,直接撑一块布把山遮起来,让大家都拍不到。
消息一出,引发全球媒体热议。大媒体聚焦的是“观光过载”问题,这个问题在当今世界的许多国家都或多或少地发生。
新华社称,这家罗森所在的位置,让“远处的富士山从便利店屋顶上‘探头’,独特的景致吸引众多游客在此拍照,却让当地居民不堪其扰。”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在报导事件的同时,也提到了去年年底以来富士山因游客过多,沦为“垃圾山”的情况。法国国际电视台的节目披露了部分欧美游客在京都追着艺伎满街跑的奇葩景象。节目承认外国游客打扰了日本社会秩序,但仍借当地游客之口,委婉地指出“遮住富士山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社交媒体上,网友的关注点千奇百怪。起初,是日本网友为富士山将被遮起感到惋惜,试图揪出背后“真凶”,分析聚在那里拍照和扔垃圾的游客是哪里人。不过,它意外发酵为一场全球性的种族主义口水战,变成争论“哪国游客最招人烦”。
拍摄富士山的黄金角度有很多,这家罗森到底为何出圈,原本也是个谜。有人主张问题出在亚洲游客身上。据说几年前,一位“泰国知名演员”无意发现了这块宝地,在社交媒体上宣传,引来大量亚洲人跟风。但这个说法很快引发反弹。有印度网友主张这是因为“白人从根本上不尊重日本和亚洲的美”;头像看上去是白人的用户则针锋相对,称日本游客成群结队在欧洲的古建筑前拍照,已经让他们烦了很久。
在日本,有一种声音一针见血,他们怀疑这张塑料“黑幕”一旦架起,很可能会变成新的网红打卡地。
事实上,遮住富士山的消息公布后,立刻有大量游客赶到当地留下最后的照片。根据《朝日新闻》25日的消息,一条小路最多时站了上百人,比平时更挤。不过,这张“黑幕”又让此处有了全新的意义。它似乎将成为日元疯狂贬值之下日本付出的某种代价,也成为全球化时代,互联网新经济模式引发的矛盾的表征。
本次事件中,自然少不了有网友借机发泄各种情绪,也有不少人为河口湖町当地的“消极抵抗”感到惋惜。河口湖町负责人对TBS电视台等多家媒体表示:架起黑幕,是他们抵抗游客的“最后手段”。
日本一家擅长新媒体营销的医疗企业绢田齿科发推特建议,如果真的要架幕,与其搞一块黑布,上面写满“累了,毁灭吧”,不如把这块布当成广告牌来卖,让当地有收入,让企业有曝光,两全其美。他的想法引发了许多讨论。
中国有网友建议让市场逻辑解决一切:如果实在有这么多人拍照,就把这块地方景区化,向游客收取费用,并投入成本维持秩序。无论如何,希望发展旅游业但不愿被打扰,这种好事不会有。当地人和外地人之间其乐融融、一切全靠自觉和相互理解的田园牧歌生活,还是不要想象的好。
就这样,富士山脚这块即将架起的“黑幕”成为了公共议题。事件本身有些荒诞,但它意味着全球共享许多课题亟待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