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司平)2024年5月27日,为期2天的第九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在首尔闭幕。26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分别会见了韩国总统尹锡悦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27日,三国领导人共同出席会议,发表《第九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联合宣言》等合作声明。
在28日的外交部记者会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称,中日韩合作已开启全面发展的新征程。接下来,中方将同韩、日方一道,造福地区人民,促进东北亚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
如何理解4年半“空窗期”
日本媒体普遍认为,本次会议的一个重要成果,是三方就尽快重启FTA(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达成了共识。
《日本经济新闻》指出,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当下,三国也面临同样问题,因此选择避开矛盾,优先修复关系。《朝日新闻》认为,三国同时愿意直面、且愿意为此作出一定妥协的交集并不多,经济增长问题就是其中一个。评论还指出,如果FTA落地,加上此前的RCEP,东亚将形成一个可观的经济合作圈。
上一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是2019年年底。会议自2008年首届召开以来,以平均1至3年的频率举办,本次与上次间隔4年半,间隔时间为过去最长。其中有3年疫情的影响,但疫情不是唯一原因。过去几年中,世界局势发生了显著变化,为三国沟通造成了阻碍,也为沟通提供了机遇。理解这段“空窗期”,成为理解本次会议成果的关键。
在消极方面,美中贸易摩擦升级,俄乌冲突进入新局面,各国区域集团化日趋明显。在国家军备、核心技术等狭义的安全保障领域,有部分人士构建出“美日韩”“中俄朝”两大集团,并鼓吹二者之间的意识形态对立,加剧了三国之间的矛盾。
不过,这种矛盾并未在现实层面超越三国对合作的诉求。
在政治和经济领域,中日韩三国都意识到了今年美国大选这一不确定因素。日本多方评论认为,特朗普上台将不利于美日关系,日本当下的经济策略——如贬值本币、增加出口等,将不再受到美国欢迎。
即便美国政坛稳定,“美日韩”框架也有裂痕。日韩两国一直将中国视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在核心技术领域也不例外。近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等投资的“国家大基金三期”正式落地,规模高达3440亿人民币,在日本引发关注。根据日本媒体统计,这一规模接近美国芯片产业的投资,是日韩两国的2倍。
2022年以来,美国在芯片出口方面多次对日韩两国施压,在后者企业间引发了广泛不满。在这个重要的风口行业,日本不想选边站。根据日本半导体设备协会的主张,这将损害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近年来,中日韩都关注清洁能源等可持续发展领域,也都面对低生育率和老龄化社会问题。同时,三国也意识到了人员往来对建立文化沟通的重要性。在这些全球性课题上,中日韩应该找到更多可以合作的领域,为国际社会作出亚洲独有的贡献。
这些共同关注都反映在联合声明等文件中。中日韩发表了多个“造福三国人民的合作项目”,包括促进文旅教育交流,到2030年将三国人员往来规模增至4000万;将2025至2026的2年间定为首个中日韩文化交流年等等。
矛盾未解决,但对话本身就是意义
安全领域仍是矛盾焦点。联合声明指出,三国重申了各自在地区和平问题上的立场,暗示一些旧有的争议并未解决。不过,三国领导人再次确认了稳定东亚、东北亚板块局势的重要性,同时重申了“战略互惠关系”等基本共识。
27日当天,根据NHK消息,尹锡悦总统表示,韩国将致力于参与创造一个透明、可预测的贸易和投资环境,建立安全的供应链。岸田首相指出,本次峰会是巩固三边进程的重要机会,日本作为下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的东道主国,将尽最大努力推进三国协作,以应对当下的挑战。
根据新华社消息,李强总理表示,面对新挑战、新机遇,中日韩合作要展现新担当、新作为。中方愿以此次领导人会议为契机,同韩方、日方一道,推动中日韩合作行稳致远。
《朝日新闻》一篇社论对本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给予了高度评价。评论指出,我们当然应该承认三国之间有一些矛盾还未解决,而且短期内可能不会得到解决。不过,达成共识只是对话的最好结果,而不是对话的唯一意义。
在政治场域,对武力的过度依赖有时意味着外交能力的退化。俄乌和中东的局势令年轻一代意识到,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在这样一个战争的十年,中日韩三国不将军事手段作为安全保障的唯一途径,而是坚持从领导人到民间层面的对话精神,这本身就是一种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