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司平)6月10日,日本最有影响力的企业民间组织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经团联)再次就“夫妻同姓”问题对日本政府提出异议。
继1月和3月以来,这是经团联第三次在公开场合发表相关问题的提议。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这个组织首次对经济政策之外的领域发言。提议认为,“夫妻同姓”这一特殊的日本制度具有“商业风险”,它给日本人在国际上的交流活动造成了极大的麻烦。经团联给出了一份对日本政商界女性干部的调查,其中,有88%的女性反映在工作和活动中因为“夫妻同姓”制度遭遇过不便。
日本官房长官林芳正在当日下午的记者会中回应称,国会关注到了情况,将进一步讨论。
“夫妻同姓”问题在日本吵了许多年,不过经团联本次的提议引发了格外活跃的讨论。这是因为,这份提议把“同姓”问题从过去未必有太多人关注的“政治正确”领域,转移到了女性的社会活跃、日本的国际竞争力等更加“实用”的领域。情况非常现实:无论是日本当下年轻劳动力的极度短缺,还是生育率的连年低下,日本政府都急需激活女性的生产力。
如今,日本是国际上唯一民法规定男女双方结婚后使用同一姓氏的国家。当然,现实中也有男方改为女方姓的情况,尤其是在“入赘”的婚姻中。但与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一样,这种明显女强男弱的结合不是常态。在日本,对526个自治体的调查显示,婚后双方登记为女方姓氏的比例仅为0.8%。最终,“夫妻同姓”基本等于女方改姓。
婚后要求随一方姓——自2003年以来,日本的这一制度因涉及“歧视”,至少3次得到联合国的劝诫。抛开这个情况不谈,中途改姓引发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它造成了身份的混乱。在日本,法律身份和工作/社会活动身份往往随着结婚产生割裂。
已婚者(通常是女性)改姓后,他们的护照和其他重要身份证件都将记载修改过后的姓名。不过,他们在工作中通常仍旧使用以前的姓。这不仅是因为很难要求同僚和客户突然换一个姓名称呼自己,也有更现实的问题。在学者那里,婚前发表的论文作者姓“铃木”,婚后如果改成“佐藤”,就很难统计学术成果。政界也是一样,人们通常希望保持统一的身份。重要的是,这是日本独有的制度。日本自己处理起来尚且混乱,更不能指望其他国家迅速理解。
近年来,越来越多职场女性反映她们因为婚后改姓遭遇的问题:
到海外出差时,客户给自己订的酒店用了她们的工作姓名,也就是旧姓,但到了柜台掏出护照一看,是另一个姓,无法入住。如果要从事更加敏感的金融活动,比如开设账户、办理信用卡、购买不动产、设立法人时,遇到的身份审查就更加严峻。这些问题有些历经周折得到了解决,但产生了大量不必要的内耗。有些无法解决,只能不了了之。
本次,经团联提出“夫妻同姓”制度中的“商业风险”,引发了日本职场女性和创业者的一致共鸣。日本男性企业家,尽管没有女性那么深的感触,也表示强制婚后同姓似乎没有必要。
宝丽POLA集团代表及川美纪指出,婚后改姓让日本女性的职场交际圈和家庭交际圈产生了“分断”,这在无形中阻碍了她们的全面发展。三菱商事外部监事小木曾麻里认为,婚后改姓不仅卡了日本职场女性的脖子,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也会让外企觉得日本很难合作。归根结底,这些职场女性反对“夫妻同姓”制度,也是因为她们没有在其中感受到任何好处。
既然如此,“夫妻同姓”制度为何在日本延续至今?这背后有三言两语难以说清的复杂原因。不过,如果将目光从站在台前的精英男女,转移到一个更加庞大的匿名社会群体,我们就会发现,“夫妻同姓”在日本仍旧有一定的民意基础。
根据日本内阁府关于“夫妻同姓”的民意调查,民间赞同维持现状者有27%,认为应让夫妻双方自由选择是否同姓的“反对派”占比28.9%,二者几乎持平。剩下的近一半群体是“改良派”,他们认为应该完善日本的法律或社会制度,让“夫妻同姓”更透明,减少因此引发的麻烦。
从这个数据看,事实上,反对“夫妻同姓”的人不超过3成,剩下7成都选择保留态度。持保留态度者最大的理由是认为这个制度保留了家庭“一体化的感觉”,也有人认为这是日本的“传统文化”。
关于“夫妻同姓”制度的舆论分化,背后是日本的阶层和代际分化。绝大多数日本民众,尤其是年龄较长的一批,他们没有如今新时代女性活跃于国际舞台的机会,也不认为日本应当跟上所谓的世界潮流,因此感受不到修改制度的必要性。头脑灵活的年轻人或许会认为这是无谓的仪式感,甚至只是“封建糟粕”,不过这种制度以及它背后的思想,看上去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么容易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