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司平)日本2月开始的春季劳动谈判,在3月12日迎来了第一波统计,不少大企业公开了2025年加薪计划。根据此前东京商工会议所的首轮调查,今年有92.8%的大企业和84.6%的中小企业计划加薪。与往年相比,这个数据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外界主要关注的还是加薪幅度。这两年,日本通胀加速,近几个月中,大米、蔬菜等生活必需品价格暴涨,春季谈判结果显得更加重要。
第一批成绩单表现亮眼
日本企业的主要加薪方式,分为定期升薪或提升基本工资(Base Up)两种。综合《日本经济新闻》等多家媒体,2025年度,日本多个大企业的加薪幅度达到历史最高水平,部分企业增设了额外奖金。
截至3月12日,给出回答的大企业的加薪金额集中在每月1.5万-2.5万日元区间(约合人民币730-1230元),幅度多在5%-6%区间,部分企业达到8%。
今年,日本制造业、汽车、电子和流通行业加薪较多,如日立、丰田、NTT、王将食品等企业都给出了历史最高位的加薪。也有日产、松下、夏普等部分大企业,或未能满足工会要求,或时隔几年增长幅度首次下跌。这些企业往往出现业绩压力;在贸易战和新国际环境的影响下,对未来的预期也相对悲观。
入职工资上调的动向也引人关注。中国消费者熟悉的品牌中,优衣库、食其家等企业首次将新员工起薪上调至每月30万日元(约1.47万元)。
此外,部分日本大企业开始实施绩效导向式加薪。今年,斯巴鲁给出的加薪幅度为每月3300日元-39900日元,落差超过10倍。稍早时,日本三井住友银行也透露将自2026年度起全面废除年功序列制度,仅根据业绩评价拟定薪资,引发广泛关注。
自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日本大企业的加薪一直比较平稳,也可以说缓慢,选择提升基本工资的企业很少,而所谓的定期升薪,幅度也大多在1%-2%区间。
转折出现在2023年以后。日本国内物价上涨和劳动力短缺的问题积累到了一个临界点,以至于2024年春天,大企业基本工资突然暴涨,多家企业将入职工资上调至30万日元。对老员工的平均加薪幅度则超过5%,时隔33年断层创下新高。从今年的成绩看,这种趋势将只增不减。
今年,日本工会提出的加薪要求是5%以上,目前看来,这在大企业那里完全不是问题。根据2024上半财年的各大财务报告,预计2024财年(截至2025年3月),日本上市企业的净利润又将创下新高,涨薪也是应该。
不过,这种情况仅限于大企业,或更确切地说,是大企业中的青壮年劳动力。中小企业,尤其是其中超过40岁以上的员工,就完全是另一幅景象。每年日本的春季劳动谈判都是大企业率先给出答复,中小企业通常要“苟”到3月底,与工会不断拉扯,看是否还有压缩空间。
中小企业的两座大山
截至发稿时,日本中小企业对2025加薪计划的公开还未成体系。从2024年的成绩看,日本大企业平均加薪幅度为5.24%,员工规模1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加薪幅度为3.89%。今年,工会希望敦促中小企业进一步加大涨薪力度,日本首相石破茂也出席了相关会议。
然而,根据12日《产经新闻》的消息,东京商工会议所情报本部的原田三宽表示:过去两年中,中小企业业绩没有显著提高,但依旧“被迫”涨薪,许多企业已经疲惫不堪。
中小企业陷入两难。一方面,他们不具备大企业那样的业务板块调整能力和价格转嫁能力,与此同时,却更容易受员工留存情况的影响,最终,“加薪也是死,不加也是死”。近日,日本帝国数据一行的一份调查显示,2024年度,日本中小企业因员工离职陷入破产的件数时隔13年创下新高,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建筑业等人员流动密集的行业。对此朝日电视台预测称,2025年度,类似现象将继续扩大。
中小企业员工的离职容易导致企业破产,但这不意味着这些员工有了更多谈判筹码。员工的两座大山除了企业规模,还有自身年龄。日企的“中老年员工”虽然被年功序列文化保护着,无法轻易被解雇,但也没有太多涨薪空间。
近年来,日企中采取统一加薪的比例仅有约4成,大多企业选择“看年龄下菜碟”,优先考虑年轻员工。2024年度,将加薪重点群体放在“30岁以下员工”的日企达到了34.6%;重点为“45岁以下员工”的日企为9.4%。50岁以上员工情况如何?根据东京商工会议所发布的“残酷”的数据,重视50岁以上员工的企业,日本中小企业尚有3.1%,大企业为0%。
企业一方也很诚实。2025年度,计划实施加薪的日企,最主流原因是“防止年轻员工跑路”,占到总比的82.5%。这也是日企很少给大龄员工加薪的原因,毕竟到了这个年龄,跑出去也不太有人要。
考虑到实际工资,即工资减去物价变化的数据,情况可能更加悲观一点。2024年度,日本涨薪如火如荼,但在通胀压力下,实际工资依然小幅下降0.2%,连续3年降低。2025年,日本的外汇政策还有许多不确定性。工资最终能涨多少,还要看今后的物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