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司平)16日今天,日本共同社公布了上周末的一项电话调查,结果显示,针对日前政府发布的全民发放2~4万日元(约1000~2000元)现金的政策,日本国内支持率仅有41.2%,反对率达到了54.9%。
13日夜间,日本首相石破茂代表执政党公布了这项政策。石破茂表示,为缓解通胀压力,现决定给日本国内所有居民(通常将包括在日外国人)每人发放2万日元现金;儿童和低收入家庭的成年人每人再追加2万,即4万日元。举例而言,一个两孩的普通4口家庭能拿到12万日元。
不过,这一政策自放出风声起就遭到非议,如今,官宣后的民调进一步显示,即便在“沉默的大多数”中,似乎也是反对者居多。发钱还不高兴,为何会这样?
媒体的猜测
有一种主流的批评认为,是其中“贿赂选民”的色彩激怒了日本民众。7月下旬,日本将举行3年一次的参议院选举。若自民党的执政联盟在其中票数表现不佳,虽不至于立即下台,但今后的执政难度将呈指数级上升,也可能间接导致换届。
因此,日本执政党十分重视这个中期考核,往往提前作出各种各样的政策承诺,以稳固民心。本届自民党政府的遗留问题本就不少,又在去年年底的众议院选举中失去了半数以上席位,情绪就更加紧绷。就此,不少媒体指出:在这个节点紧急发钱,收买人心的意图过于明显。
这是媒体热衷的批评视角,但从民意结果看,未必是主要原因。在大多时候,日本民众基本秉持“论迹不论心”原则,即便知道在作秀,只要把问题解决,就不会为反对而反对。
此前的小泉进次郎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值得一提的是,同样是上周末的民意调查,日本农林水产大臣小泉进次郎因在解决米价问题上表现亮眼,已正式登上日本民众“最期待的下届首相”榜首。
民众的感受
本次发钱遭到日本民众反对,归根结底,是在他们看来这并不解决问题。其中一种朴实无华的观点,是嫌钱太少。的确,一年2万日元、相当于1000人民币的补贴,在日本这样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国家,给人一种“若有若无”的感觉。
另一种重要的质疑,是认为发钱形式远远大于内容,且涉嫌“劫贫济贫”。
雅虎新闻评论区中,有一则评论首先质疑了全民发钱带来的行政成本,呼吁改为减税;再代表一介纳税人,表达了自身在政策中感到的不公,引发了极大反响。
这名网友的观点在日本民间乃至在野党内都极有代表性,值得全文引用。此前,日本维新会等主张减税的政党就多次质疑称,全民发放现金流程繁琐,是对行政资源的极大浪费。
经济学家门仓贵史则敏锐地捕捉到,这种反对背后,是日本“无孩纳税人”强烈的被剥夺感。根据本次补贴方案,依旧是有孩家庭和低收入家庭获益更多,这让另一广大的群体,如年轻单身工薪族感到很不公平。
政府的辩解
然而,日本政府并非没有理由。自民党一方多次公开解释称,听到了民间的“减税”诉求,本次的2万日元补贴数额,正是基于这个诉求计算出来的。
14日,日本自民党干事长森山裕对媒体说,2万日元相当于一个普通日本居民一年购买食材产生的消费税金额。按照日本食品8%的税率看,日本政府为民众预算的食材费是每人每年25万日元,相当于每月1000元人民币左右。这个预算虽然不宽裕,但也说不上离谱,前提是坚持每顿自己做饭。
简单地说,本次政策,相当于将日本居民一年购买食材需要支付的税金平均一下,返还给居民。日本首相石破茂在别处补充了这种观点。石破茂主张,从此前试点实施过的减税政策来看,效果并不如预期:
首先,减税议案批准流程过长,即便是微小的调整,也要在国会里讨论一年,无法缓解民众当下的通胀感受。其次,纳税越多减税越多,减税政策最终将使“富人”获利更多,这样的结果日本政府无法认同。
石破茂对日本电视台的千千岩森等多名政治记者承认:全民发钱看上去并不高端。但日本政府始终提倡社会保障,关注低收入群体的利益,同时也需要一个“经济政策亮点”,暗示不得已才出此下策。
政策创可贴
这样看来,自民党似乎有理由感到委屈。民众要减税,我们也减了,只不过换了一种方式。我们还坚决抵制让利益流入“高收入群体”,这应该也符合民意。如今却落到这般田地,这节奏到底是怎么带起来的?
有一个情况是日本政府应该注意到,却迟迟不想承认的:在中产文化没落的大背景下,中等收入人群与所谓底层之间的矛盾,远远大于他们与“高收入群体”之间的矛盾。
正如那名收获了9.6万高赞的日本网友的感受——辛辛苦苦全职工作,工资虽然够生活,但绝对谈不上宽裕,在拿到政府发放的2万日元补贴之时,还要疑神疑鬼非纳税家庭多出的那2万日元是否来自自己平时缴纳的税金,这种失落感不言而喻。他们自然很难从类似政策中感到恩惠。
事实上,日本民众呼吁“减税”时,未必是真的想要减税。从长远看,发钱和减税都是治标不治本,没有谁比谁更高贵。真正解决问题的是什么?自然是提高生产力、提高盈利能力、提高工资、实现经济景气循环。
这个道理日本政府很明白,民众也明白。但如今,日本似乎还没有摸索出通向它的道路。发钱是一块容易找到的创可贴。当经济受伤又暂时找不到手术刀时,只能暂时贴上这块创可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