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司平)“传说中的7月5日”即将到来,日本上下陷入一种微妙的氛围。5月中旬以来,日本即将发生巨大震灾的说法弄得人心惶惶,近期的几次地震似乎加剧了这一说法的真实性。
在日本,或许正因为地震过于频繁,这些话题原本不总是那么有热度。然而,今年不太一样。这些信息有几分是真,几分是假,需要小心分辨。
5天400次
6月下旬以来,日本南部的离岛再次进入地震活跃期。综合各大媒体最新消息,6月21日至25日中午的不到5天内,由10个小岛组成的吐噶喇群岛接连发生了至少410次地震,最高震级M5.1,绝大多数在M4以下。
这些群岛分布在鹿儿岛市和冲绳那霸市之间,人口稀疏,但也不乏常住居民,当地人为此不堪其扰。朝日电视台的画面显示,小朋友连上下学也戴着头盔。
不过,最让外界担忧的并非这些地震,而是所谓的“吐噶喇法则”——即每当吐噶喇群岛连续地震,不久后,日本其他地方就会发生M6级以上的大规模地震的“规律”。
日本网友总结了过去20多年的情况,称2011年的3.11东日本大地震、2016年的熊本地震和茨城地震、2018年的大阪地震、2024年的能登半岛地震都与吐噶喇群岛相关。
对此,多名地震专家表示这个“规律”缺乏科学依据。东海大学一名教授称,这类地壳活动的影响范围到100-200公里外就会变得微乎其微,不会诱导其他地区出现地震或火山喷发。
各类预测
另一方面,今年春天,地震专家调高了南海海沟大地震发生的概率,这是事实。2013年,日本地震调查委员会首次预测了未来30年中南海海沟大地震的发生概率,当时仅为60%-70%,此后不断增加,今年上调为了80%。
原本,“80%”的说法对民众而言是抽象的。即便知道这是一个很高的概率,但当期限被拉长到未来30年时,人们就倾向于忽略,或不知应该如何反应。事实上,日本内阁府等单位一直发表各类大地震研究,包括更加骇人听闻的“首都直下地震”,但通常不会引发太多反响。
在“灾害大国”日本,居民被迫对这些消息习以为常,正如吐噶喇群岛近期的连续高频地震一样,人们会有担忧,但日子该过还是得过。然而,这只是原本。有一股力量让近期所有关于日本地震大大小小、真真假假的担忧都变得极为具体,甚至紧迫。这就是那个知名的“7月5日日本将有大灾”的传言。
影响几何
今年春季,“7月5日传言”影响正式发酵。传言来自1999年发行的一部日本漫画《我所看见的未来》,作品预言2011年3月日本将有大灾,又在后记中称2025年7月还会发生更大的、毁灭性的灾难。
从今天的角度看,2011年3月的大灾难已经“兑现”,即规模空前的3.11东日本大地震。问题在于2025年7月的猜测。数据显示,“7月5日传言”极大打击了中国香港和台湾赴日旅游的积极性。根据日本政府观光局,今年5月,香港的访日游客市场同比去年萎缩了11.2%,成为日本入境游数据一路猛涨之中,唯一的倒退。
对此,当地地震专家多次辟谣。在6月中旬的一次记者会见中,日本气象厅官员野村龙一再次提醒:“以现有的科学知识,不可能精准预测地震的时间、地点和强度。”
日本的出入境游业者则毫不掩饰他们对“7月5日传言”的困惑与愤怒。
根据《神户新闻》,今年5月和6月,关西各大机场直飞香港的航班削减了10%-20%。同一时期,中国香港航空和大湾区航空两家航司飞往日本宫城、德岛等地方城市的航班或减半,或完全停运,有些计划甚至影响到今年10月。当地从业者抱怨称,“7月5日传言”来得莫名其妙,让他们损失了难得的暑期旅游旺季。
谁在狂欢
截至今天,《我所看见的未来》全球累计销量已超106万册,登上亚马逊(日本)书籍榜第一。热销背后,炒作是不争的事实。某种意义上,这是一场作者、出版社、网红和“神棍风水师”之间的相互成就。
5月中旬,该书作者在社交媒体上重提“7月5日大灾”说,成为这场风波最近的一个起点。当天,社交平台就出现了1400条相关视频,总播放量突破1亿次。
2021年,该书出版社飞鸟社将原版“2011年3月大灾”封面替换为“2025年7月大灾”封面重新出版,试图引发话题。随着7月5日临近,又在日本的各大铁路线买下广告位,四处投放宣传。
如今,当地社交平台上随便一个相关视频,都能在短短几天内获得超百万次播放。一些“知名风水师”多次在媒体抛头露面,兜售他们包括地震在内的各种预言。
如今,与传言相关的各方并没有明显出面“灭火”的意思。根据6月25日《产经新闻》消息,该书作者拒绝接受采访,只留下了这样一句话:
“我的书如此受到关注,正说明社会整体的防灾意识在提高,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是否真的积极,这很难说。正如许多气象专家提示的那样,事实上,“地震随时可能来”,做好防灾准备永远是对的。只不过,在面对一些过于具体的传说时,还是保持怀疑精神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