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这一新兴产业近年迅速崛起,成为推动各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中国和日本,作为亚洲乃至全球的重要经济体,正积极投身于低空经济的布局,力图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更有分析称,中日的产业竞争已悄然从汽车行业转移至“飞行汽车”赛道。
什么是低空经济?其是指以各种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各类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包括低空制造、低空飞行、低空保障等方面,低空飞行是其中的核心产业。
中国政府近年来高度重视低空经济的发展。2023年12月,低空经济被正式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举措标志着国家层面对其重要性的认可。在2024年3月,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低空经济发展司亦正式亮相。
相比之下,日本在低空经济领域的政策布局更早。早在2019年,日本就将低空产业视为复苏经济的关键一环,特别是对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的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日本政府制定了先进空中交通(AAM)发展路线图,明确了2025年和2030年的发展目标,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清晰的蓝图和时间表。
目前,在低空经济领域的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上,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全球民用无人机领域,大疆等企业已占据了技术先导地位,并不断扩大在新能源航空器、eVTOL、飞行汽车等前沿技术领域的领先优势。中国的科研机构和企业不断加大在这些领域的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与此同时,日本也在通过政府规划、企业参与和技术创新推动低空经济的发展,培育壮大了一批eVTOL新兴企业,如SkyDrive等。此外,丰田、本田等汽车业巨头以及雅马哈、索尼等大型企业,也在布局低空经济领域。但需要客观看待的是,中日两国在某些关键技术领域与欧美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以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从产业生态与商业模式来看,欧美国家在低空经济领域已形成了从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到运营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条,并且在商业模式上不断创新和拓展,涵盖了石油海上平台飞行、港口直升机引航、观光娱乐、跨境飞行、城际飞行,以及医疗救护、山区搜救等多个应用场景,值得中日借鉴。中国低空经济生态目前处于快速发展和完善的阶段,尚需进一步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合作,拓展多元化的商业模式;日本在应用场景的拓展上更为成熟和多元化,但在保持现有优势的基础上,仍有待不断创新和优化,才得以适应低空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
低空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当前这一概念热度居高不下,但更需要持续的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产业生态建设。未来,在推动全球低空经济发展的议题上,中日有无合作空间?答案是肯定的。中国可以借鉴日本在产业规划和应用场景拓展方面的经验,进一步完善自身的产业生态和商业模式;日本则可以与中国在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协同方面加强合作,共同提升两国在低空经济领域的竞争力。亚洲两大经济体共同努力,低空经济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为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