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岁零十个月开始,“为什么”成为了女儿口中继“不”字之后出场率最高的字眼,“为什么小鱼那么胖呢?”“因为它很喜欢吃饭,每天都吃好多好多饭。”“为什么人一定要吃饭呢?”“因为吃了饭才能长得高,长得壮。”“为什么人要长那么高呢?”“因为人长得高就看得远,大人都长得高,小宝宝就比较矮。”“为什么小宝宝那么矮呢?”“因为他们刚刚被爸爸妈妈生下来,还没有开始吃饭。”(吃饭问题依然是个老大难,娘不惜抓住一切机会试图强调吃饭!)“为什么大人要生小宝宝呢?”……类似这样“成语接龙”般的无限不循环提问,可以无休无止持续下去, 逼得妈妈满头大汗。
“为什么”的出现意味着孩子对世界开始了更为深远的探索,对“为什么”的理解和使用也让他们有途径更好地向父母呈现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我也经常以“为什么”来提问,一是可以像福尔摩斯一样寻找一些“破案”的蛛丝马迹,二是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她的肯定、赞美和“深度共情”,让她感觉到自己在被父母“学习”,很有价值。于是我们家“为什么”的数目就由“十万个”变成了“二十万个”。
一个周末的早上,爸爸刚一起床,就扑到小朋友床边对牢自己的“作品”左顾右盼,享受自己的花痴时间。待小朋友一睁开眼,看见爸爸痴傻的脸,不啻于看见一只大灰狼站在身边,赶紧挥手,“爸爸不看!爸爸不看!”爸爸只好灰头土脸地离开,返回自己空间。我在旁边看得欢快,心下当即翻了好几个滚儿,小朋友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想和爸爸抢夺妈妈,开始亲近妈妈疏远爸爸了吗?还是爸爸做了什么伤害她的事让她不喜欢?猜忌无益,直接询问,“为什么不要爸爸看呢?因为——”根据经验,我需要把“因为”两字一起说出来,并拖长声调,叙事框架搭好,方便她直接做“填空题”。“爸爸去睡觉呀。”
原来是这样……我赶紧确认,“是不是希望爸爸不要看哼哼,继续去睡觉?”“是。”小朋友爱意满满地回道。我觉得有些庆幸,幸亏做了这样一个“确认”,否则就会误会是小朋友排斥父亲。这段时间,爸爸晚上一直加班,做女儿的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原来一声令下的“爸爸不看”所表达的不是讨厌爸爸,而是爱护爸爸的表现。
这让我想起另一件事,大概从两个月前开始,小朋友每晚入睡前就一直吵着要我反复换尿布,有时候明明是刚刚穿上的,一点尿渍也没有,还是吵着要换。当时语言能力还没有那么发达,问她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我就只能自行琢磨,是因为知道自己的“尿布人生”即将结束,把这样的方式当作最后的狂欢?还是觉得妈妈换尿布的时候特别能感受到妈妈的爱,所以要反复享受?或是肛欲期即将到来,想要体验那种“控制”的快感?甚至是因为不想睡觉,于是想方设法地拖延时间……完全不得要领,只能姑且回应,在体能上消耗自己。现在好了,我可以直截了当地想她求索答案了。晚上再次老调重弹的时候,我不失时机向她打探,答案竟然是“因为妈妈要睡觉觉了,不能换尿布布了。”
在孩子的思维里,妈妈要睡觉了,就不能像白天一样频繁为自己更换尿布了,她很焦虑,于是,就像赶着大饥荒到来之前赶紧多囤几吨粮一样,便不断嚷着要妈妈多换几次尿布。终于解开了这个困惑我两个多月的谜底,我长舒一口气。难怪有专家说,儿童心理极其复杂,完全超出成人的想像。和成人间的交往一样,如果我们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不及时向当事人确认,就可能会错意,做出一些错误的判断和反应。
史蒂芬-柯维博士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到,“刺激与回应之间的部分往往决定事件的结果。”在接受到孩子发出的语言信息刺激之后,稍微停一停,也许就会有全新的发现。有一个四岁小男孩,每天早上都会说,“妈妈你走,你不要在这个家里呆,你快点滚出去!”妈妈非常伤心,以为孩子是在赶她出家门。经过心理专家的沟通才发现,原来这个男孩想的是,如果妈妈不在家,我就可以心安理得上幼儿园了;反之,如果妈妈在家我还去上幼儿园,那就亏了,因为他每天都希望可以和妈妈在一起。一些看似拒绝、抗拒、厌恶的言行,揭开细看,也许代表的全是相反的真意。
想起孩子小时候,还不会说话,只能依靠哭泣来表达。我们非常努力地聆听,到底是饿了困了尿了便了害怕了寂寞了……全力以赴,试图分辨出背后的需求。而现在孩子会说话了,我们也许就不会像他们小时候那样用心聆听了。我希望自己永远记住女儿刚出生的时候,那个全力以赴辨析其真实需求的自己,永远对她的世界保持敬畏与好奇,和她共同成长。
(载于2015年2月19日《东方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