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对世界好奇,父母对孩子好奇
时间:1443018641000 来源:东方新报

一岁零十个月开始,为什么成为了女儿口中继字之后出场率最高的字眼,为什么小鱼那么胖呢?”“因为它很喜欢吃饭,每天都吃好多好多饭。”“为什么人一定要吃饭呢?”“因为吃了饭才能长得高,长得壮。”“为什么人要长那么高呢?”“因为人长得高就看得远,大人都长得高,小宝宝就比较矮。”“为什么小宝宝那么矮呢?”“因为他们刚刚被爸爸妈妈生下来,还没有开始吃饭。(吃饭问题依然是个老大难,娘不惜抓住一切机会试图强调吃饭!)为什么大人要生小宝宝呢?”……类似这样成语接龙般的无限不循环提问,可以无休无止持续下去, 逼得妈妈满头大汗。

为什么的出现意味着孩子对世界开始了更为深远的探索,对为什么的理解和使用也让他们有途径更好地向父母呈现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我也经常以为什么来提问,一是可以像福尔摩斯一样寻找一些破案的蛛丝马迹,二是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她的肯定、赞美和深度共情,让她感觉到自己在被父母学习,很有价值。于是我们家为什么的数目就由十万个变成了二十万个

一个周末的早上,爸爸刚一起床,就扑到小朋友床边对牢自己的作品左顾右盼,享受自己的花痴时间。待小朋友一睁开眼,看见爸爸痴傻的脸,不啻于看见一只大灰狼站在身边,赶紧挥手,爸爸不看!爸爸不看!爸爸只好灰头土脸地离开,返回自己空间。我在旁边看得欢快,心下当即翻了好几个滚儿,小朋友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想和爸爸抢夺妈妈,开始亲近妈妈疏远爸爸了吗?还是爸爸做了什么伤害她的事让她不喜欢?猜忌无益,直接询问,为什么不要爸爸看呢?因为——”根据经验,我需要把因为两字一起说出来,并拖长声调,叙事框架搭好,方便她直接做填空题爸爸去睡觉呀。

原来是这样……我赶紧确认,是不是希望爸爸不要看哼哼,继续去睡觉?”“是。小朋友爱意满满地回道。我觉得有些庆幸,幸亏做了这样一个确认,否则就会误会是小朋友排斥父亲。这段时间,爸爸晚上一直加班,做女儿的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原来一声令下的爸爸不看所表达的不是讨厌爸爸,而是爱护爸爸的表现。

这让我想起另一件事,大概从两个月前开始,小朋友每晚入睡前就一直吵着要我反复换尿布,有时候明明是刚刚穿上的,一点尿渍也没有,还是吵着要换。当时语言能力还没有那么发达,问她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我就只能自行琢磨,是因为知道自己的尿布人生即将结束,把这样的方式当作最后的狂欢?还是觉得妈妈换尿布的时候特别能感受到妈妈的爱,所以要反复享受?或是肛欲期即将到来,想要体验那种控制的快感?甚至是因为不想睡觉,于是想方设法地拖延时间……完全不得要领,只能姑且回应,在体能上消耗自己。现在好了,我可以直截了当地想她求索答案了。晚上再次老调重弹的时候,我不失时机向她打探,答案竟然是因为妈妈要睡觉觉了,不能换尿布布了。

在孩子的思维里,妈妈要睡觉了,就不能像白天一样频繁为自己更换尿布了,她很焦虑,于是,就像赶着大饥荒到来之前赶紧多囤几吨粮一样,便不断嚷着要妈妈多换几次尿布。终于解开了这个困惑我两个多月的谜底,我长舒一口气。难怪有专家说,儿童心理极其复杂,完全超出成人的想像。和成人间的交往一样,如果我们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不及时向当事人确认,就可能会错意,做出一些错误的判断和反应。

史蒂芬-柯维博士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到,刺激与回应之间的部分往往决定事件的结果。在接受到孩子发出的语言信息刺激之后,稍微停一停,也许就会有全新的发现。有一个四岁小男孩,每天早上都会说,妈妈你走,你不要在这个家里呆,你快点滚出去!妈妈非常伤心,以为孩子是在赶她出家门。经过心理专家的沟通才发现,原来这个男孩想的是,如果妈妈不在家,我就可以心安理得上幼儿园了;反之,如果妈妈在家我还去上幼儿园,那就亏了,因为他每天都希望可以和妈妈在一起。一些看似拒绝、抗拒、厌恶的言行,揭开细看,也许代表的全是相反的真意。

想起孩子小时候,还不会说话,只能依靠哭泣来表达。我们非常努力地聆听,到底是饿了困了尿了便了害怕了寂寞了……全力以赴,试图分辨出背后的需求。而现在孩子会说话了,我们也许就不会像他们小时候那样用心聆听了。我希望自己永远记住女儿刚出生的时候,那个全力以赴辨析其真实需求的自己,永远对她的世界保持敬畏与好奇,和她共同成长。

 

(载于2015219日《东方新报》)

分享到:
网友评论

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