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老师:
今年以来,日本的媒体曾大量报道,一个才十多岁的男孩,被被他年纪稍大的几个人暴打残害致死,电视台几乎天天进行实况报道,令全社会胆战心惊,后来也发生过几起类似的事件。孩子的世界也跟大人社会一样,有欺凌,有暴力,还有残害,这些都让人们深思,特别是像我们有孩子在日本学校念书的家长,更是感到很吃惊,也感到一种无可奈何。孙老师,您是如何看待校园暴力及少年犯罪等问题的,有何高见良策吗?(京都市 王吉华)
今年4月23日,在中国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某中学发生一起命案。事发前一晚,这个学校初二年级14岁女学生刘某与同班14岁男同学郭某发生矛盾,23日早晨,两人再次发生口角,随后刘某用从家里带来的刀子向郭某猛捅,郭某被刺中胸口,当场死亡。
初中生正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年龄,一个美好的生命就此消逝,而且凶手是一个花季女孩,的确令人感叹和遗憾。
现在校园暴力和犯罪事件频繁浮现于新闻之中,一方面是因为现在便捷的新闻传播渠道,使此类事件更容易被报道出来,另一方面也与学校和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够重视,学生心理减压和情绪控制方法掌握不多的教育问题有关。
1929年,美国心理学家怀特•坎农研究认为,早期人类在面对危险或觉得被侵犯时会有两种应对方式,一种是逃避,另外一种是战斗,而人要处于战斗状态,必然需要一种情绪那就是愤怒。愤怒是人最基本的,也是成长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情绪之一。拥有愤怒情绪的人往往会产生攻击行为,这种攻击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对外攻击,比如新闻中扎死自己同学的那名初中女生,就是一种极端的对外攻击行为。还有一种是对内攻击,这在心理上表现为自我否定,无价值感;在行为上表现为自虐,自残等。
人在愤怒时会采用哪种攻击方式,与多种因素有关。首先是孩子先天的气质的特点有重要影响。有些孩子主动性强,自控能力弱,在愤怒时往往会采用对外攻击的暴力方式,新闻中刘某的同学就透露,她平时的脾气比较暴躁;而主动性弱,自控力强的孩子往往会把攻击转向自己。其次,与孩子的年龄的特点有关。比如青春期的孩子,情绪波动大,容易被激惹,就容易产生攻击行为,而校园暴力事件的高峰期也往往发生在孩子的青春期,当然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内攻击行为相对其它年龄也会增多。还有,社会文化对孩子的行为方式也会有重要影响。比如在日本,有着崇尚集体主义,社会等级森严,容易泯灭个性的文化,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人们往往会压抑内心的愤怒,但愤怒毕竟是一种能量,需要宣泄和释放,不能及时的转移,过多的积压最终还是会更严重地爆发,所以日本的校园自杀和欺凌事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所以,父母教会孩子在产生愤怒情绪时,及时的调节和宣泄就非常重要。心理学的情绪认知评价理论认为,人的情绪是生理唤醒和认知评价相结合的状态,也就是说人对眼前事件的认知判断对于其情绪控制和产生有重要的影响,这就需要父母在平时教育孩子从多个角度看问题,学会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避免钻牛角尖。另外父母也需要教孩子学会情绪的合理宣泄,毕竟转换认知和提升自我控制力并不能让愤怒情绪的能量完全消失。父母可以教会孩子通过运动、音乐、冥想等方式释放负面情绪,除此之外,让孩子学会逐步降低攻击的强度也是一个方法,毕竟徒手的攻击比带凶器的攻击对人伤害会小很多,语言的攻击比肢体攻击又小很多。对于攻击性强的孩子,父母需要先教会孩子拥有行为的底线比如不触犯法律,然后再逐步降低攻击的强度,直到孩子学会理智地与人沟通与合理地表达自己的不满。
(载于2015年5月21日《东方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