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从1972年至今,日中两国共缔结了约260对友好城市,留下一个个关于日中友谊的故事。
友好城市起源于“一战”后的欧洲,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在世界上大量出现。西方国家习惯将友好城市称之为“姐妹城市”或“双胞胎城市”。1973年天津与神户缔结友好城市,日中友城交流的序幕由此拉开。
最初,日中结对的友好城市都是双方行政级别较高的城市,或者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方面以上海、北京、西安、杭州等为代表,日本方面以横滨、大阪、京都、东京等为代表。随着两国关系深入以及经贸关系密切,越来越多中小城市或特色城市担纲了日中友好城市的主角。友好城市之间除组团互访等交流形式之外,还建立了友好学校、友好电台、友好医院、友好港口等基层交流形式,为两国关系持续注入了新的内涵。
友好城市促进了两地之间的经济合作。缔结友好城市,目的是为巩固升华两地关系,开展经济、教育、文化、技术、培训等交流合作则是其中应有之义。由于日中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城市特色有异,因此日中友城之间往往存在着较强互补性。
温州与石卷结为友好城市后,大量温州人获得了来日研修学习的机会;黑龙江与北海道结为友城后,北海道的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帮助黑龙江水稻每亩增产10%。
近年来,中国数字技术日新月异,日本则在进行数字化转型;日本环保节能技术走在世界前列,中国近年则在向绿色经济发力。两国友城之间迎来了更加广阔的合作空间。
友好城市促进了两国之间的民心相通。缔结友好城市,往往涉及两地政界、商界、金融界、文艺界、教育界等领域的交流合作。这不仅是双方城市在对方城市或国家“广而告之”的过程,也是增进两城民众之间民心相通的过程。
几十年来,每当日中某个城市出现灾情时,友好城市总能伸出援手。从2008年汶川地震到2011年福岛地震,再到2020年新冠疫情,都上演了日中友城之间“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佳话。
此外,当日中关系处于良性发展时,友好城市往往能起到进一步“加热”两国关系的作用;当日中关系闹出不愉快时,友好城市往往对两国关系也有“保温”的益处。
日中之间虽已缔结了200多对友好城市,但也要看到两国友好城市发展布局依旧存在着空间不平衡的问题。整体来看,与日本缔结友城的中国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依旧较少。要充分释放日中友城的能量,中国西部城市还有很大潜力。
一个个日中友好城市的故事,不仅仅温暖两座城,也温暖两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