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于3月3日逝世。大江健三郎是继川端康成之后的日本第二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生前致力于中日友好事业,曾多次访华。3月14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记者会上对大江健三郎的逝世表示哀悼,并称赞他“为促进中日民间友好和两国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
大江健三郎在文学启蒙阶段受到鲁迅影响,为了写出像鲁迅《故乡》那样的作品,他走上了小说家之路。大江早年成名,在东京大学法文系就读期间,他就凭借《饲育》获得芥川文学奖。上世纪中叶,存在主义成为西方哲学主流,大江深受萨特的影响,还和萨特直接对话。他借用存在主义的文学手法阐述自己的思想,写了《饲育》《少年感化院》等反映日本战时和战后社会状况的小说,并从此走上文学创作之路。
先天脑残疾的长子出生,引发了大江对生命的思考,他的作品不再像西方存在主义一样关注个体,而是转变为关注共生的存在主义。大江的作品中经常出现森林,这和他出身于四国有关,森林在他笔下是一种意象,是远离喧嚣都市的乌托邦。他将目光从家乡转向世界,在作品中关注边缘人群,这种远离中心、关注边缘的创作手法使他的作品更能引发人们的深思和共鸣。
大江健三郎笔下的故事不是“日本的世界”,而是“世界的日本”。和平是他最关心的问题,他的小说中很多是以战争为背景,探讨战争对人的影响,同时,他还关注社会问题和当代人的困扰,这让他的作品展现出了时代感和世界性。中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曾评价,“他是那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将自己的写作与重大世界问题纠缠在一起的作家,因此他的文学具有强烈的当代性和现实性,他的文学是大于文学的”。
大江健三郎强调“共生”,认为只有在相互理解、尊重、宽容、促进的“共生”的互动联系中,人们才能获得“共生”。日本要在国际社会上获得一席之地,也需要与其他国家相互理解、和平相处,他是和平主义的支持者、倡导者,还是实践者、推动者。大江健三郎对中国非常友好,先后在1960年、1984年、2000年、2002年、2006年、2009年多次访问中国。2002年年初,他在中国采访莫言时预言,“如果继我之后,还有亚洲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话,我看好莫言”。2012年,莫言获得诺奖,大江预言成真,留下了中日文学交流的一段佳话。
大江健三郎的创作风格与和川端康成、谷崎润一郎、三岛由纪夫等作家不同,并不突出“日本风格”和“日式审美”。他受鲁迅、萨特等人影响,吸收存在主义创作理念,还曾模仿西方存在主义作家的创作手法。这些都让他显得特立独行,像是一名日本文学传统的颠覆者,实际上,他的文学创作还是沿袭了日本文学的传统。日本作家的文学创作多以身边事物为切入点,这种创作体系被称为“私文学”,正冈子规、川端康成、村上春树等作家的作品都具有明显的“私文学”特点。大江健三郎的作品着眼世界、立意深远,但他的创作起点都是亲身经历和亲身感受,正因如此,森林、边缘人群才在他的作品中频繁出现。
大江健三郎延续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放眼世界的同时,关切当代社会的问题和边缘人群的命运。这样的创作为日本文学带来了新风,让人们看到“私文学”不只是细琐小事的堆砌,还能以小加大、由近及远,探讨世界、命运等重大课题。经历过战争悲剧,大江健三郎坚信日本必须持续推进社会进步、坚持和平主义。为此,他不仅在作品中高唱和平主义,还为中日友好积极奔走,展现出他作为文学家的使命感和担当,也为致力于促进文化交流和对外友好的人们树立了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