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梅龙镇伊势丹(ISETAN)关店,27年历史就此落幕。店方的闭店公告写着“陪伴上海伊势丹一起度过繁花时代的每一位”,呼应它于《繁花》背景年代进入上海的历史。
起源于东京的高端日系百货伊势丹1993年进入上海。作为最早进入上海市场的日系百货之一,毫不夸张的说,伊势丹当时就是上海新潮、时髦的象征,亦是高端、品味的代表。但今天,她连“基本生存”都难以为继。
6月30日,梅龙镇伊势丹正式闭店“告别”。闭店前夕,该店推出了感恩折扣,有品牌最低折扣达1.5折,吸引了大批消费者前往“捡漏儿”。在中国社交平台上,“上海60岁阿姨暴雨送别伊势丹百货”的话题甚至冲上了热搜;在现场,很多人并未选购折扣品而是拍照留念凝神观望;更有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她27年的陪伴,有着全家三代人的回忆”……
这种闭店的“盛况”和老主顾们这般的留恋,差点让人忘记她为什么要道“别离”。据伊势丹财报,关闭上海店是因为“在过去的商业模式下存在存续经营的困难”。随着该店的终止运营,鼎盛时期在中国拥有近10家百货公司的伊势丹,如今在中国仅剩天津仁恒伊势丹一根“独苗”。
伊势丹走到今天,并非其一家的落寞,而是中国市场上“百货商场”的集体萧条。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中国至少有35家百货门店关闭。2023年,中国有21家百货商场停业闭店,其中也包括永旺等很多日系知名百货。
近30年的高速发展,从外商视角而言,今天的中国市场,超级庞大但也非常细化。换言之,这片“沃土”已经过了“撒一把种子便可繁花似锦”的发展阶段,必须得“精耕细作”方能绿树长青。就像有媒体评论的“以前货挑人,现在人挑货”。
以伊势丹为例,在其闭店当天,有消费者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不是近期打折,一般不会来此消费,“价格偏高”,且目前上海新兴商场居多,可选择的消费场地十分丰富。一语中的,这正是伊势丹走向落寞的关键因素——“未能及时应变、迎合新一代的消费者”。
伊势丹进入中国市场的前一年,上海经济增长速度重新超过中国国内平均水平,中国官方也发布《关于商业零售领域利用外资问题的批复》,同意先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大连、青岛和五个经济特区各试办一至两个外商投资商业企业。自那之后,新世界百货、太平洋以及伊势丹等中外合资百货零售店陆续开业,影响了上海一代人对消费的理解。
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消费习惯。如今中国线上零售渗透率逼近30%,线下零售业态多元竞争,单一百货业态对当代消费者的吸引力减弱,在争夺线下时间的旧游戏上,它们必须寻找新的方式。
一,伊势丹百货不妨尝试“投年轻人所好”,从店内环境着手,加强“打卡体验感”。现在,中国国内文旅热叠加社交媒体的传播力,让极具体验感或者说可以“打卡”“发圈”的门店活力倍增,这算是一计。
二,伊势丹百货可在品类分化和升级的逻辑下,借势掀起一波新老产品的替代浪潮。利用深谙日货卖点的优势,重新打造迎合中国新一代消费者喜好的“旺铺”。(本报特约评论员 潇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