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饭、康养、洗护……养老真的可以靠机器人了吗?近日,国际电工委员会正式发布由中国牵头制定的《互联家庭环境下使用的主动辅助生活机器人性能准则》(IEC63310)。这项技术准则是世界首个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准则提出了可用性、可靠性、能耗、噪音等通用要求,还对养老机器人提供的健康状况和紧急情况监测服务,与家人及医护人员的通信支持,信息和数据管理性能等分别提出了技术要求。这让人们对智慧养老充满期待。
养老机器人是中国机器人开发的重点领域之一,中国牵头制定国际技术标准,不仅能推进养老机器人的标准化和商业化,还能促进养老机器人研发、制造等方面的国际合作。
随着老龄化加速,中国对养老机器人的需求不断增长,养老机器人市场规模也迅速扩大。有报道指出,2024年,中国养老机器人市场规模约79亿元(人民币,下同),未来5年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5%,到2029年,市场规模将达159亿元。越来越多中国科技企业进入养老机器人市场,正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养老机器人也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公司董事长陈庆峰认为陪伴型机器人进入家庭只需3年左右,能够胜任护理失能、半失能老人还需5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云泉撰文呼吁强化和完善政策,对社区和家庭养老机器人的支持,同时,他提出要打造“产学研用”创新共同体,支持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合作。
日本是机器人技术强国,同时,也面临着养老服务需求快速增长和护理人员短缺的问题。助洁、助行、助餐等老年人最迫切需求正是机器人所擅长的工作,要满足养老服务需求,日本也需发展养老机器人产业。在养老机器人研发方面,日本有很强的实力,近日,由日本政府出资委托早稻田大学研究团队研发的人形机器人AIREC引起各界关注,这款机器人能够完成帮人穿袜子、炒鸡蛋、叠衣服等工作。
但无论日本也好,中国也罢,都面临着一些技术难题,以及初期成本高昂的尴尬。养老机器人是机器人产业和银发经济领域的新“蓝海”,日中两国在这一领域有很多可合作之处。一是一些关键技术还有待突破,对协调性、可靠性等有很高的要求,需要在算法层面进一步优化。要完善养老机器人技术,除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企业外,还需微处理器、末端执行器、传感器等相关企业共同参与开发。日本可鼓励企业与中国同行积极合作,发挥各自技术优势,合力突破技术难题;二是中国市场巨大,百亿级的市场规模为企业量产提供动力,并可通过规模生产降低成本。双方还可针对亚洲养老市场特点和不同消费者群体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推出系列产品。
当养老机器人“服务”更贴心,价格更亲民,智慧养老时代怎能不让人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