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器人跑“半马”,日本机器人咋样了?
时间:1745560013812 来源:东方新报原创
作者:骆鸣

近日,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简称半马)赛事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多款机器人同台竞技,吸引了全球围观。“半马”是对机器人运动能力的极限挑战,也是对机器人多学科技术融合的考验,更是全球具身智能技术发展的里程碑事件。

尽管有一些机器人在“半马”中意外频发,令人啼笑皆非,但也有一些机器人靠着“艺高人胆大”,成为全场最亮的仔,在全球出圈。朝日电视台等日媒对中国机器人技术伸出大拇指,一些日本网民也声称这比世博会更像世博会。

事实上,跑“半马”并非中国人形机器人首次出圈。2025年中国央视春晚上,扭秧歌的机器人便狠狠在全球圈了一波粉。日本媒体和网民的点赞,是对中国科技成就的认可,但也难掩些许落寞。今天的人形机器人舞台,中美算是第一梯队,两国隔空PK、你追我赶,热闹非凡。相比之下,日本在这条赛道“高开低走”,似乎有些不尽人意。

其实,日本才是人形机器人领域最早的“吃螃蟹者”。20世纪70年代,日本首个人形机器人便在全球风光无两。21世纪后,日本靠着豪横砸钱诞生了ASIMO等明星机器人,造出了1:1复制人类的机器人。他们能满足看护、交流等功能,也“接待”过很多国家政要。

不过,与大手笔投资相比,日本不少机器人研究机构和企业并未获得喜人回报,投资热情近年来持续降温。究其原委,无非是价格昂贵、实用性不足,愿为这类人形机器人下单者并不多。与中美当下情形相比,日本可谓起个大早,赶个晚集。追本溯源,日本在AI技术上掉了链子。

日本人形机器人也能完成与中美机器人相似的一些动作,在语音识别、视觉避障等方面也表现给力。不过,这背后的技术运用却不相同。日本机器人主要依托传统运控算法,言行依赖于设定好的程序,自主意识有限。中美机器人则搭载了AI技术,经过深度学习,具有一定自主性,能够根据环境变化做出灵活决策。

中美机器人变得更加聪明,得益于两国对AI技术的重视。近年来,OpenAI、谷歌、Meta等美国企业摩拳擦掌进入AI领域,中国也涌现了DeepSeek等明星AI企业。

日本发展AI并非没有土壤和优势。2016年来,政府对AI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加码。岸田文雄首相任内,还将AI定位为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战略的C位。日本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积累的经验和数据,也为AI技术应用提供了发挥空间。不过,日本发展AI的障碍也肉眼可见,尤其体现在AI算法和软件研发投资不足,AI人才严重短缺。在数据收集和运用上,日本也整体表现保守,但AI的成长离不开大量数据的“投喂”。日本风投市场更偏爱成熟企业,导致初创企业融资难,也掣肘了AI发展速度。

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代表着未来。日本机器人也应尽快“进化”,迎头赶上。AI,是绕不过的一门必修课。

网友评论

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