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司平)近日,清华大学团队走南闯北,改造国内上千公厕的消息引发关注。根据《人物》杂志,团队走访了“日本厕所协会”,向对方请教了公厕异味的来源。
公共厕所是一座城市的毛细血管。在中国兴起“厕所革命”的这几年,人们关注到,公厕不仅与当地公共卫生、市民生活满意度息息相关,也是外地游客来到此处的第一印象。
对一般使用者而言,公厕网络的完善与否,首先在于是否干净,数量是否足够。有趣的是,日本公厕的标准很高,但日本人自己并不完全满意。国土交通省的调查显示,51.7%的日本人从来不用公园等市民场所的公厕,因为觉得“不够干净”。
为了让纠结的日本人外出时能安心上个厕所,日本的公厕建设费连年攀升。根据《日本经济新闻》,2021至2022年的公厕建设费用为每平方米98万日元(约4.5万元),比十年前足足翻了一倍。
另一方面,日本的公厕数量在体感上相对充足,这不仅得益于电车车站的配套设施,背后也有全国数万家便利店支持。如今,越来越多的便利店开始在店内设置公厕,日本罗森的公共厕所,平均每天要接待约100万使用者。据推算,其中4成顾客只来上个厕所,什么都不买就走了。不过,便利店还是倾向于扩大这项服务,因为便民有助于赢得好口碑;在多灾多难的日本,这更是社会责任的表现。
在考虑如何更好地服务入境游客时,日本首先想到的也是厕所。东京都千代田区在过去几年中重新装修了三十多处公厕,在其中设好中文、韩语和英文的语音提示,缓解游客的不安。
地处较偏远的观光地更担心因为厕所跟不上而流失客源。有“日本三景”之一美称的广岛县严岛神社,今年耗资超2亿日元联合TOTO公司,将当地的一个旧商家“爆改”成了有日本风情的木质贴面公厕,以期提升外国游客的如厕体验。
2023年,日本“厕所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再度提升。日德合拍电影《完美的日子》亮相戛纳,著名演员役所广司凭借饰演一名东京的清洁工,摘得最佳男主角奖。
在欧洲导演的视线中,往返于涩谷区清扫厕所的劳动者,能够反映当下日本社会的许多精神状态,愿意称之为“匠人精神”、“小确幸”或“低欲望”都可以。电影中的厕所也让海外观众受到了直观的视觉冲击,人们纷纷议论“日本的公厕就像美术馆”。
事实上,电影中的东京公厕经过了一些艺术提炼,它来自日本财团主导的项目“东京厕所(THE TOKYO TOILET)”。中国消费者都知道的优衣库创始人柳井正的儿子在其中出资;建筑大师安藤忠雄、隈研吾操刀设计。
这个项目不再满足于公厕的干净,而是希望把公厕打造成景观项目,或者是“奢侈品”。在已经“卷”到尽头的日本公厕界,吸引人们去公厕打卡,标志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厕所的景观化。在中国,清华大学团队负责人反对豪华厕所,认为“厕所是民生,不是生意,不是作秀”。中国部分地区的公厕还在解决基建问题,有这样的观点非常自然。
日本也有声音与这种风潮保持距离。上周,2025大阪世博会放出消息称,将请年轻设计师为园区专门打造时髦厕所,预计耗资2亿日元。由于世博园区的厕所通常会在活动结束后立即拆除,这个项目遭到了许多反对。
有论者在朝日系的网刊AREA.dot上发表意见称:日本的公厕享誉全球,但日本人自己不该被冲昏头脑。
的确,外国游客夸奖日本的公厕,让它作为文化符号带上了一种特殊的号召力,有时甚至可以创造品牌形象和经济效益。不过,日本公厕之所以广受喜爱,是因为它免费、干净、手纸充足、配备母婴室,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它“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