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司平)5月22日,日本政府召开AI战略会议,集中讨论了人工智能的法律监管。稍早的4月,日本政府向企业下发了一份《AI业主指南》,提出了一些要求和见解,但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
对于本次会议的召开,日本政府中有意见认为,生成式AI引发的安全和隐私问题频发,欧美国家自去年起加大了针对性的法律规制,日本也应该跟上脚步。
另一部分声音指出,日本的IT相关技术已经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如今正是靠AI拉动整个产业的最佳时机。法律规制将妨碍创新发展,成为日本“逆袭”途中的绊脚石。
▮2024年4月20日,浙江杭州,一款可以与人互动的“数字生命”艺术作品吸引参观者。图:中新社
目前,国际社会对生成AI的担忧主要有三点。
第一是AI生成的文字、图像、视频等虚假情报已经多次影响政治选举和金融市场。去年5月,一张显示美国五角大楼附近发生爆炸的图片在海外社交媒体疯传,导致美股大跌,成为AI搅乱市场的标志性事件。在国内,《上海证券报》等也多次报导AI“小作文”引发龙头公司股价“上窜下跳”的消息。虚假消息古已有之,但生成式AI极大降低了这类消息的生产成本,还让他们看起来更加“真”,干扰了社会对真实情况的判断。
第二是AI的学习过程可能涉及个人隐私和商业版权的侵犯。去年以来,欧美巨头AI企业为此吃到的官司数不胜数,最新的热门事件是美国影星斯嘉丽·约翰逊与OpenAI的大战。上周,OpenAI发布了最新旗舰模型GPT-4o,新加入的语音功能Sky在音色上与斯嘉丽·约翰逊极为相似,引发后者团队的诉讼。OpenAI主张这个模型并未刻意模仿某位名人的声音;但为平息舆论,他们在5月20日暂时下架了语音功能。
第三是AI的运用对劳动雇佣的冲击。去年夏天,好莱坞三大工会时隔60年相继大规模罢工,他们谴责当今市场让人类创造与生成AI的关系变成“教会徒弟、饿死师父”。传统日企的雇佣受到当地法律保护,日本员工“AI失业”的焦虑感相对较低。然而,在知名经济学家野口悠纪雄看来,当下整个日本经济有1/4是可自动化劳动,其实能够由生成AI胜任。
根据日本方面的见解,如今对西方国家对AI监管力度最强的,依次为欧盟各国、加拿大、美国和英国。其中,欧盟在5月21日刚刚批准世界首部《人工智能法案》。法案对AI风险进行了细分,并规定企业一旦违反,将被处以3500万欧元,或全年销售额7%的巨额罚金。西方国家中相对缓和的英国并未制定AI法律,但政府在相关领域的引导比较成熟。与这些国家相比,日本是最“落后”的。
关于是否应该加大AI的监管力度,日本民间舆论更加偏向支持。NHK今年4月的电话普查显示,希望加强AI监管力度的受调查者为61%;认同维持现状的仅有8%。《读卖新闻》的书信调查结果更加保,有高达89%的受调查者希望加强AI监管力度。
日本政府和业界则各有见解。日本国立情报研究所的佐藤一郎是支持立法的代表之一。他在23日的采访中表示,对AI的规制好比1970年代开始的机动车排放法规,符合未来全球产业发展趋势。如果日本没有忘记,日系车正是因为美国等国家的减排才在国际市场上分到了最初的一杯羹,今天就应该抓紧机会,在AI监管方面也走在世界前列。
与此相对,部分业界和学界人士强烈反对把对AI的监管上升到法律层面。事实上,这也是日本的公共论坛中比较活跃的见解。
22日,东京大学教授佐仓统发表在《朝日新闻》平台上的评论推测称,日本政府着急AI立法,可能有产业合作等实用主义目的。当欧美各国纷纷就AI制定法律,日本企业如果不跟上,就会被西方市场排挤。然而他也指出,监管AI会导致科研不自由,进一步导致人才外流,这会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这两年,已经有不少在硅谷待腻的工程师跑来日本发展。如果日本AI产业环境逐渐与美国趋同,那么所有人都会往中国跑,最后“中国将成为唯一赢家”。
当然,中国并非生成AI的“无法之地”。4月,北京互联网法院以人格权侵权等为由,责令擅用配音素材的企业赔付25万元人民币。只不过,正如日本学者所言,在制定一套符合西方国家价值观的AI法律方面,中国显然没有日本那么焦虑。
生成AI对人类世界的冲击已无法逆转,日本站在了安全和创新的十字路口。对AI的监管应当多大力度,是否要立法,并没有明确的答案,更多的讨论在所难免。